近日,遼寧省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采購網發布一則預警通知,涉及81種不能正常供應配送的藥品。其中,12個藥品由于原料、企業生產線改造等原因出現產能不足;13個藥品由于采購不到原料而停產;17個藥品以原料藥價格上漲、中標價格低為由不能正常供應。這則通知引發了公眾廣泛關注,一系列供應異常問題都劍指原料藥,原料藥究竟怎么了?為此,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據了解,原料藥是用于生產各類制劑的原料藥物,處于醫藥產業鏈上游,是保障下游制劑生產、滿足臨床用藥需求的基礎。有藥企反映,因原料藥企業審批數量少,供不應求,一些企業形成聯盟,從而抬高了原料藥價格。
記者了解到,不少原料藥價格已經較前幾年提高了幾十倍。“漲價的原因一般很復雜,與環保有一定關系,但這次明顯就是壟斷所致。”一位不愿表明身份的業內專家表示,我國原料藥生產企業有2000多家,可生產原料藥1600種,年產量達100多萬噸。不過,由于審批嚴格,在這1600種原料藥中,取得原料藥生產資質的藥廠并不多,很多品種只有個別企業擁有生產文號。此外,由于近年來環保趨嚴,考慮到污染壓力大、盈利空間小等原因,一些品種即使文號較多,但真正具備生產條件的企業很少。
上述業內專家表示,價格漲幅較高的原料藥對應的成品藥都是抗過敏、抗感冒常見藥,如果這些原料藥繼續被“總經銷”,任由一些企業聯合壟斷,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相關藥品價格上漲。同時,有些藥品價格因為受限于中標價格低,藥企不愿虧本生產,導致相關藥品出現短缺、藥企違約等現象。
為維護原料藥市場公平競爭環境,遏制原料藥壟斷,規范市場價格秩序,國家發改委開展反壟斷調查,嚴懲壟斷漲價行為。比如,去年7月份,國家發改委對浙江新賽科藥業有限公司、天津漢德威藥業有限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價銷售異煙肼原料藥以及無正當理由拒絕交易一案依法作出處理決定,對兩家公司罰款共計44.39萬元。
為進一步規范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市場價格行為,建立藥品和原料藥產購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國家發改委在2017年11月份發布《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價格行為指南》,規定相關經營者不得就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實施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囤積居奇、串通操縱市場價格等違反《價格法》的行為。然而,從今年年初至今,原料藥壟斷消息仍不時傳出。
“原料藥壟斷消息頻發,一方面說明了我國原料藥體系存在弊端,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對于壟斷行為的懲處過輕。”業內專家建議,要徹底打破原料藥壟斷,國家發改委等行業相關監管部門要對原料藥壟斷保持高壓態勢,及時掌握產品技術供求信息、供求價格信息、流通渠道信息,將壟斷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同時,要拓寬供應渠道,推動上游原料藥企業和下游制劑企業組建“藥品生產聯合體”,實現一批短缺藥的穩定生產供應,保障經營者及消費者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