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戴爾科技集團大中華區總裁黃陳宏博士做客人民網《對話企業家》欄目,講述了他本人及戴爾集團,與中國改革開放“風雨同舟”的故事。
在訪談過程中,黃陳宏多次強調,回顧過去20年戴爾集團在中國取得的成功,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跟中國改革開放的戰略同行。政府大力支持、中國社會穩定、經濟飛速發展等諸多因素疊加,成就了今天的戴爾中國。
作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電子工程專業研究生,黃陳宏赴美求學、工作十多年,拿到了13項專利,再到回國歷任多家跨國公司的中國區高管,在青年、中年的每一次人生選擇,都與改革開放息息相關。
恢復高考:“農家娃”成為大學生
當聽到恢復高考消息的時候,黃陳宏剛剛13歲。用他自己的話說,“在農村里也還沒有完全開始發育”。
1979年進入高考考場,15歲的黃陳宏幾乎是最小的一個考生,身邊比他大了10歲的考生不在少數。比其他考生幸運的是,他不僅成功考取復旦大學,考上的還是很火爆的物理專業,“農家娃”變為當時人人羨慕的大學生。
“那時候大學錄取率非常低,我在江蘇農村大概是不到1%。那時候我的英文基本一塌糊涂,根本就沒學。”當黃陳宏博士回憶起39年前參加高考,當年的諸多細節還歷歷在目。
他對當年的選擇還記得特別清楚:“在學校,大家非常賣命的念書,因為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此外,他還有更單純的初衷:“學好數理化,能夠為國家做很多貢獻”。
“我進入復旦以后,班上同學年齡相差很大,但大家讀書都非常認真,那時我們在學校想得最多的,是怎樣成為科學家、物理學家。”黃陳宏回憶。
也就是這一年,大洋彼岸的美國,一個叫喬布斯的加州青年,剛剛推出了一款叫蘋果Ⅱ(APPLE Ⅱ)的個人電腦,后來這款機器在80年代大規模引進到中國學校,成為像黃陳宏這樣的中國學生的啟蒙電腦。
“我在農村里沒有聽到過計算機,當第一次在復旦的實驗室里,看到有一臺計算機能下棋,哇,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人民網訪談間,黃陳宏用手勢描繪出當年的情景。
出國留學:追求更大的舞臺
1987年,已經拿到了復旦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學位的黃陳宏,決定離開上海去美國留學。
“多念好書,在國外學好,更好掌握一身本領,才能夠更好報效祖國。”對于出國的初衷,黃陳宏跟當年的很多年輕人一樣,不僅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渴望,更對自己的發展充滿了憧憬和追求。
“改革開放之初,那時候大家都很窮。剛到美國,到超級市場一看,發現什么東西都有,基礎設施也很好。”黃陳宏回憶,“而現在,跟30年前相比,你會發現美國的基礎設施其實已經老舊了,而中國卻日新月異。”
在黃陳宏看來,國家的發展變化帶來的也是個人的價值提升。“我出去求學的時候,很少講創新,那時候我們是要把溫飽解決。而現在,中國這邊談論的是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手機支付,跟美國是同步甚至領先的。”
也就是黃陳宏出國的這一年,一個叫邁克爾·戴爾的年輕人,其初創公司的年收入達到了6000萬美元。
剛剛到美國的黃陳宏還不會想到,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會跟邁克爾·戴爾先生以及戴爾公司,在中國市場“攜手同行”。
入華建廠:改革開放成就戴爾中國
在美國,黃陳宏一呆就是12年,并加入北電網絡(Nortel)成為一位通信工程師,拿到了13項專利。1998年,當黃陳宏帶著3G通信技術回國之時,上海浦東已經從一片農村變成了浦東開發區。
也是在同一年,邁克爾·戴爾決定在中國建廠,當時他選擇的城市是位于東南沿海的經濟特區——廈門。
1998年,戴爾集團在廈門建立了在華的第一個生產基地和服務中心,一直到現在,這里都是戴爾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20年的發展進程中,地方政府的優質服務和大力支持,讓戴爾當年的選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對戴爾來講,廈門是一個非常好的立足點,后來一點一點,戴爾也變成了廈門市的一張名片。到今天為止,戴爾的產值占整個廈門市工業總產值的10%-12%。雙方之所以合作這么好,與廈門市的很多創新的手段、創新的想法、創新的流程都有關系。”黃陳宏說。
黃陳宏列舉了一個讓他特別感動的案例:20年前,廈門那時候的基礎設施還沒有現在這么好,一旦碰到停電,工廠就沒法運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把戴爾廈門工廠的備用電,和廈門機場的備用電放在同一套系統,這就保證了戴爾廈門工廠的運營幾乎不會受到停電的影響。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戴爾廈門工廠實現了電腦產量100萬臺。
2009年,戴爾在中國累計產量突破了3000萬臺。
回顧戴爾在廈門20年的發展,黃陳宏總結到:政府大力支持、中國社會穩定、經濟飛速發展等諸多因素疊加,成就了今天的戴爾中國。戴爾的成功,就是廣大外企在中國享受改革開放紅利,得以壯大發展的一個縮影。
堅定同行:“在中國、為中國”
2014年底,黃陳宏履新戴爾大中華區總裁一職,獲得了新的職業高度和事業起點,也見證了戴爾在中國的新一輪發展。在訪談過程中,黃陳宏多次強調,回顧過去20年戴爾在中國取得的成功,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跟中國改革開放的戰略同行。
2013年,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而戴爾設在成都的全球運營中心投入了使用。在廈門之外,戴爾在中國又有了一個新的支點。
依托成都的區位優勢,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隨著蓉歐鐵路開通運營,使戴爾產品從中國到歐洲的運輸時間,從過去走海運的兩個月減少到目前的兩個星期,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2015年,黃陳宏和邁克爾·戴爾一起在上海,共同見證了“戴爾中國4.0”戰略的發布。“在中國、為中國”,成為黃陳宏和他的團隊,在此后幾年里說的最多的一個詞。
黃陳宏認為,“戴爾中國4.0”戰略的發布,重申了戴爾集團對中國市場的承諾。
戴爾的工廠從廈門特區到地處西部的成都,研發與呼叫中心從上海到大連,戴爾在中國的每一個腳印,背后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印記,而近幾年不斷增加的投資,也是用行動強調對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
“我們很明確的承諾,從2015年到2020年,會在中國繼續投入1250億美元。因為這個數字還引發過轟動,美國當地財經媒體都打電話來問,你們是不是搞錯了!是125億美元,還是1250億美元?”黃陳宏講了當年的一個小花絮。
回顧過往,黃陳宏用“在中國、為中國”、“風雨同舟”、“充滿信心”這14個字,來概括戴爾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扎根中國: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正走在新的征程上,而戴爾在中國的未來又將怎樣呢?
“今天世界500強平均壽命是15年,一個企業必須不斷地跟上時代的發展。”面對未來發展這個話題,黃陳宏的話中充滿了憂患意識。在他看來,企業數字化轉型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得快,否則就可能會面臨淘汰。
黃陳宏介紹,在2015-2017年間,為落實“戴爾中國4.0”戰略,戴爾密集的發布了各種戰略備忘、服務協議、合作平臺、創新產品,推出了完善混合云、智能制造、VR和人工智能四大本地生態系統。所有的這些工作,都是為了幫助企業做數字化轉型。
他談到福耀玻璃的智能制造發展和與戴爾的深度合作,假設從一種汽車品牌的玻璃生產,到另外一種汽車品牌的玻璃生產,用傳統的方式可能換一個流水線要兩個禮拜的時間,運用數字化轉型以后,引入柔性生產技術,基本上兩個小時就可以換一個流水線,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的效率。
黃陳宏說:“未來,我們會繼續推動幾件事情:繼續推動在西部的發展,繼續推動互聯網+,特別是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繼續推動扎根市場、社會,扎根中國,我們會進一步加大投入,讓我們能夠把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中國的客戶。”
“外資企業對中國做出了非常多貢獻,中國也為外資企業提供了非常寬松、公平的競爭環境。我們也期待更多的外資企業不斷深化對華合作,在各自領域為中國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協助。”黃陳宏總結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