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
三星堆青銅人像:說我像奧特曼的你別走;陶鷹鼎:陶,醉了6000年;長信宮燈:照著你;曾侯乙編鐘:Duang……這些文采飛揚卻又穿越古今的宣傳文案,出自《如果國寶會說話》這部獨樹一幟的文物紀錄片。當古史不再是高冷的金文篆書,當紀錄片也能像下飯劇一樣輕松有趣,當國寶會說話、會對我們的凝視報以深情的回望,吸引一大波自來水、路轉粉也在情理之中。
擊鼓說唱俑以第一人稱自述,婦好墓鸮尊的BGM全程竟是《憤怒的小鳥》,“喵星人”以自帶萌屬性的動畫在漆食盤上蹦跳,國博知乎紅人河森堡親自上陣生動解說,無不是這部片子的亮點。說虛一點,主創團隊“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汪洋恣肆的創造力和大氣磅礴的行動力”是片子的制勝密碼;用技術宅的話,引入8K的新標準,三維數字掃描、表面微痕提取、數字拓片、數字線圖等技術使動畫演示更加生動準確,加上新媒體化的剪輯手法與專為耳機收聽訂制的融媒體聲音,全方位的科技加持,讓歷史可聽可看可感,助推這部片子大獲成功。
動用如此復雜的技術,是為了“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事實上,除了技藝、文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進行活態傳承,那些一動不動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隨著主人的逝去已成陳跡。從電視片,到藝術展,從復原遠古城市,到復制古代用品,現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觸古人賴以生活的物質載體。在這一過程中,活起來的不只是文物,還有人們心底里關于民族歷史文化的記憶。
歷史無言,只不過它等待我們發掘文物背后的那些故事。那些故事,正是國寶“想說的話”。
每一件國寶,都是古代生活的一個片段。當它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臺中、地庫里,你或許想象不到他在千年前曾見證了刀光劍影、喧囂嘈雜。商鞅方升無言,但它親歷了秦國變法、六國一統,是度量衡定于一尊的見證;里耶秦簡無言,但那里記錄了中國有記錄以來最早的身份證和戶口本;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無言,但你可曾想到,這件代表漢初織造最高水平的衣服,或是漢代貴婦宴飲聚會中的百變穿搭……
軍國大事背后的油鹽醬醋,讓歷史的大框架有血有肉;那些千古皆然的內容,最能讓我們產生對歷史的共情與親切。
錢穆在《國史大綱》序言中說:對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對很多人而言,歷史教材中的時間、事件與意義,雖然客觀但又少了幾分情感,九品中正、六部九卿、五代十國在腦子里形成的或許是沒有畫面、模糊抽象的印象。所以高明的啟蒙老師會用衛戍區司令解釋九門提督,會用元代的“拈鬮射利” 對比彩票,會把曾感嘆“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的白居易看作唐代的蝸居客……畢竟,同樣有衣食住行的需求,同樣面臨生老病死的處境,任環境滄海桑田、技術一日十年,生活的母題始終不變。
一些學者從卷帙浩繁的典籍考證名物制度,從一支箭的工藝細節,到升席降席的每一個動作,試圖用3D特效還原古代禮儀的全貌。
佶屈聱牙的經典因此得以“翻譯”,古代的生活場景仿佛歷歷在目。“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認識古禮,不代表回到商周,更不是沉溺于器物收藏,而應從文明之源中體會因時損益的制度和一以貫之的禮樂精神。所以,尋找古今的交匯處、共鳴點,只是認識歷史的第一步;接下來還得從傳世文物、考古發現、文字材料中發現歷史的多樣與深刻。正所謂:先求其同,后求其異。對于研究者而言,孜孜不倦、皓首窮經仍是得其門而入的基本功;對普通人而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或許不太現實,但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仍然必要。
100件文物,100個故事,100種表達,在五分鐘里閃轉騰挪出多樣的視聽感受,既摸準了觀眾的需求,也適應了互聯網傳播的趨勢。
如此說來,《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成功就更容易被理解。有人說:2017年是短視頻行業元年。相比前幾年陸續走紅的《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用厚重大片讓歲月化作徐徐展開的恢弘長卷,那么《如果國寶會說話》那一個個逼入眼簾的小視頻只不過是風霜歷史的驚鴻一瞥。所以,與其說是“說話”,不如說是“對話”,和秦漢唐宋找找共同語言,為我們感知歷史打開一扇門。
這正是:國寶原本無言,靜觀歷史風云。跨越今古鴻溝,洞開歷史之門。
標簽: 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