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塊錢就可買冰箱”、“廣告不標注‘廣告’字樣”等,近來,記者對互聯網平臺廣告的一些現象做了調查與梳理,重點有這幾大類,你看看,碰到過嗎?
網絡上出現的“9.9元買冰箱”、“9元手機”宣傳或廣告。來自網絡截圖
幾塊錢買冰箱、手機, 虛構價格吸引用戶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近來,在多個互聯網平臺,甚至微信朋友圈出現了“9.9元買冰箱”或“9元手機”的宣傳或廣告。但有的點擊進去就提示用戶下載APP進行注冊。
記者在后續體驗中發現,實際上,在有的電商平臺上根本就沒有所謂9.9元的冰箱或手機,便宜的也得大幾十元。
其實,這類詞不達意的廣告并不算少,還有廣告顯示點擊進去就抽獎,有機會得88元。事實上,點擊進去后可能抽到的是88元的優惠券,還是滿減券,這意味著有使用門檻,并非實實在在的現金。
電商行業分析師魯振旺表示,低成本的誘導式營銷短期內吸引了用戶,但是讓平臺失信的方式得不償失,最終用戶還是會流失。
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旻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這是一種促銷行為,從合同法的角度上,是對用戶發出了一個邀約,但用戶過去后卻不提供同樣描述的產品,構成用戶欺詐,根據廣告法相關規定,發布的廣告也屬于虛假廣告。
資料圖:2017年5月11日,警方向媒體介紹涉案的虛假保健品。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不標注“廣告”字樣,或“廣告”字樣難辨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在互聯網上,很多平臺發布的廣告真假難辨。有的“廣告”兩字非常小,有的“廣告”兩字顏色和廣告banner背景色一樣,不仔細看根本就看不出來。
2016年9月1日起實施的《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第七條規定,互聯網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顯著標明“廣告”,使消費者能夠辨明其為廣告。付費搜索廣告應當與自然搜索結果明顯區分。
實際上,記者觀察發現,在多個搜索引擎中,付費搜索雖然標注了“廣告”,但表現形式和自然搜索幾乎無異。
“我們判斷廣告的辦法是,排在搜索結果前幾位的一般是廣告。”有用戶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某廣告中出現的“全國最好”字樣。截圖
廣告中出現違禁詞、禁賣品
除了不按照規定標注,更甚者,部分互聯網企業投放的廣告中出現“迷藥”等禁賣品;部分廣告中出現侮辱英烈內容。目前一些電商或互聯網企業已被監管部門要求進行了整改。
記者近日調查還發現,現在依然有不少廣告違禁詞出現在互聯網廣告中。
7日,記者在某搜索引擎搜索“全國最好的整形醫院”,就出現一則廣告,廣告內容中含有“全國最好”字樣;在某奢侈品電商平臺,商品描述出現“國寶級”字樣。
有意思的是,還有的商品名稱中就含有“最佳”兩字,比如“最佳寶貝 bestbaby”紙尿褲,對不知情的用戶來說,或頗具迷惑性。
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規定,廣告中禁止使用“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用語。
資料圖:有著“中國民營醫療之鄉”之稱的福建莆田巿東莊鎮。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很多醫療廣告“搬家”移動端
在這些廣告中,有一類廣告比較特殊,那就是醫療廣告。此前百度就因為醫療廣告問題出了“魏則西事件”、“血友病吧事件”,并遭到了有關部門的約談。
《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第六條規定,醫療、藥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醫療器械、農藥、獸藥、保健食品廣告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廣告審查機關進行審查的特殊商品或者服務的廣告,未經審查,不得發布。
記者觀察發現,幾乎所有的搜索引擎都涉足醫療廣告。雖然有企業表態不再做,但僅指PC端,移動端依然有醫療廣告出現。有的互聯網平臺幾次因醫療廣告遭約談,雖當時表態會整改,但后續依然“舊病復犯”。
《人民日報》6日發表評論稱,一些媒體平臺為了廣告費、競價排名等利益,放棄了把關人的職責,為假醫生、假專家背書站臺,消耗了平臺的公信力,更傷害了整個社會的誠信。(記者 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