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6日。對中美兩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來說,都是一個緊要日子。美國已有時間表,對華貿易戰的“戰鼓”已經擂得頗有戰時的味道。
貿易戰的戰端一旦開啟,炮彈究竟會不會掉進自家的陣地?白宮才不管這樣的問題。畢竟,叫嚷嚷的哈雷摩托只不過是一家企業,想走你就走吧;畢竟,嚷嚷叫的豆農們只不過是一群農民,愛鬧你就鬧吧……現在,在唯一超級大國的政策工具箱里,似乎已經貧乏到或者說自負到只剩下“貿易戰”這唯一的一個物件兒。
這只空蕩蕩又沉甸甸的工具箱上,烙著納瓦羅先生的名字。納瓦羅先生是誰呢?所謂的經濟學家、曾經的特朗普總統競選團隊政策顧問、現在的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他2011年的《致命中國》一書,據說是美國對華貿易戰的“政策之源”。近日納瓦羅主任又親自主筆涉華報告,重彈《致命中國》論調。然而,與其顯赫身份極不相稱的,是其政策建議中的陳詞濫調和歪心歪理。
指責中國“消滅美國人工作機會”、號召美國民眾不要購買中國產品、對美國企業到中國投資進行阻撓……納瓦羅的種種“妙招”,盡管了無新意,卻也不無效果。因為他已經一步步把自己的“對手”逼得更加堅定,也已經一步步把自己的“隊友”逼得更加離析。令人不解的是,美國擺開架勢,想一條道走到黑。
這充斥著濃濃的“霸權味道”:對于國際體系與規則,它是典型的“合則用、不合則棄”,顯然習慣了“一國獨霸”的做派。在一個市場和供應鏈高度一體化的世界中,美國堅持砌起又高又厚的墻。它不知自問:世界經濟和各國發展,都從全球化中受益良多,怎么唯獨美國成為受害者?顯然,美國揣著明白裝糊涂。美國在全球化中已經獲取巨大利益,現在又要通過“逆全球化”實現更大利益。這是典型的置全球經濟和他國利益于不顧的自私自利的霸權主義表現。
這流露著滿滿的“受害感覺”:我這里出了問題,一定是別人害的。美國經濟出問題,根源就是美中貿易逆差。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必定是中國有陰謀。但是它卻不知自問:為何其他國家都熱情搭乘中國“快車”,唯獨美國黯然神傷?事實上,美中貿易逆差根源,在于美國儲蓄不足、消費過度,同時也與全球產業鏈布局密切相關。美國通過在華企業攫取了大量實際利益,卻將貿易逆差的責任推給中國。
這彰顯著冷冷的“冷戰色彩”:渲染“中國威脅”、鼓動對立對抗。這種逆和平發展的思維,對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是災難,對美國也是苦難。
以納瓦羅思維為代表的唬人邏輯,并沒有得到西方主流學界和媒體的認可。美國印中美研究所的經濟學家丹·施泰因博克指出,納瓦羅渲染的“中國威脅論”,缺乏事實根據,更像是政治說服工具。《洛杉磯時報》也認為,《致命中國》“充滿了仇外的歇斯底里和夸大事實,分不清事情的因果關系”。
然而,就是這樣一套漏洞百出、危言聳聽的邏輯,卻支撐起了如今的美國對華經濟政策。其破壞性顯而易見:全球化將嚴重受阻、全球貿易秩序將遭到破壞、美國自身也將吞下“惡果”。
“多年來,我們同幾乎世界所有的國家都一直存在貿易逆差,總統想要確保這個局面不會繼續下去。”白宮發言人桑德斯這樣說。
這事啊,道理很簡單。你跟一兩個人打架,可能是各有責任;你跟所有人打架,就是你一個人的毛病。
最后,再說一句:貿易戰,中國不想打,但絕不怕打。
談,可以分分鐘坐下來;打,可以對對碰干起來。
中國不是嚇大的,中國恰恰是在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中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