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總體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出臺,這是全國首個海洋漁業全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以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建設“藍色糧倉”,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探索走出一條具有廣東示范、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科學發展之路。
“現代化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逐步推廣
“《規劃》依據和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土空間、海洋漁業、航道航路等規劃,是指導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和基礎性規劃。”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規劃》深入踐行大食物觀,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聚焦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其特色亮點主要是:推進多規合一,切實保障規劃落地實施;堅持疏近用遠,深入貫徹生態發展理念;強化陸海接力,實現岸海資源聯動發展;加快全鏈發展,構建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體系。
廣東是海洋大省,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水養殖產業發展居全國前列,2023年廣東省海水養殖總產量357.3萬噸,其中海水魚類養殖產量90.4萬噸,居全國第一,主養品種包括鱸魚、金鯧魚(卵形鯧鲹)、石斑魚等,三個品種養殖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良好的產業、科研與社會基礎。從具體內容來看,《規劃》分為前言和九個章節。其中,前言主要闡述規劃編制背景、編制依據、規劃范圍和期限等。
《規劃》提出的總體要求是立足廣東省資源稟賦,發揮科技、產業和人才優勢,推動高標準建設一批技術水平先進、輻射帶動能力強、示范效應突出的現代化海洋牧場,打造岸海有機協作、全鏈深度拓展的海洋漁業發展新格局,打造“海洋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海上新廣東建設重要引擎、現代漁業開放合作先行區”的戰略定位。
《規劃》明確發展目標是,到2027年,示范引領效應顯現,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初見成效。全省年海水養殖總產量達440萬噸,海產品加工率達35%,“現代化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逐步推廣。到2030年,產業體系全面升級,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鞏固。全省年海水養殖總產量達到500萬噸,海產品加工率達40%,為全國提供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廣東方案”。到2035年,全面建成“粵海糧倉”,海洋漁業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全省年海水養殖總產量達到620萬噸,海產品加工率達45%,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漁業強省。
實現全產業鏈綜合效益最大化
在構建高效聯動的陸海空間格局方面,《規劃》明確加強陸基、漁港、海島、近海和深遠海等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聯動發展,提出構建“三帶二十區”(“三帶”即陸基全鏈支撐帶、近海生態轉型帶和深遠海規?;B殖帶;“二十區”是二十個產業鏈條相對完整、空間緊密協作、特色化發展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岸海聯動發展區)的總體發展格局。
對于如何培育全產業鏈發展動能,《規劃》提出從增強“深藍種業”核心競爭力、壯大多元化海水養殖生產、推動飼料動保綠色轉型、加快養殖設施裝備創新、構建協同高效的海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完善多層次海產品加工體系、健全市場交易市場體系、創新多元業態融合等八個方面提升全產業鏈綜合效益,培育壯大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各環節,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全產業鏈綜合效益最大化。
《規劃》明確,要促進人才、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向涉漁涉海企業集聚,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增強研發創新能力,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以此強化科技創新引領。
如何建設綠色、健康、可持續的現代化海洋牧場?《規劃》明確通過加強海洋漁業資源養護,探索養殖容量分區管控、打造無廢養殖海域、增加漁業碳匯效能等四方面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規劃》從增強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加強海上安全生產、提升應急管理水平、創新多元社會化服務、加強智慧賦能等五方面提出了健全支撐保障體系。明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監督考核、擴大社會參與等保障措施。
《規劃》還提出通過省內協作共建、省際互利共贏,打造國內大循環戰略支點。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漁業交流合作分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開放型海洋漁業發展格局。
標簽: 首個海洋漁業全產業發展規劃 海洋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