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看中國|“漢江畫廊”滿目新
(相關資料圖)
——陜西紫陽以特色產業助推縣域高質量發展
央廣網安康10月3日消息(記者陳鏘 實習生張悅悅)廣闊漢江,潤澤萬家。
地處漢江上游的陜西安康紫陽縣,因秦巴的豐饒和漢水的風光而塑造了獨特的縣域面貌。搭乘著茶產業發展的春風,全縣實現了由舊日重度貧困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跨越。
近年來,紫陽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全縣“4+3”產業鏈,通過招引企業、建強品牌、技術創新、茶旅融合等,把富硒茶業建鏈、補鏈、延鏈、融鏈、強鏈等各項工作做細落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特色產業帶火文旅消費
整理物品、接待客人,準備茶點……晨間,伴隨著清脆的鳥鳴,紫陽縣城關鎮青中村花婆婆民宿工作人員廖小菊開啟了忙碌的一天。
“自從在這邊工作后,在家門口能掙到錢,還學了普通話,跟顧客聊天時聽到了很多有趣的經歷。”一年多來,她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新生活”。
青中村的民宿院落距離縣城20分鐘多車程,伴隨著旅游季的到來,當地的院子成為了新的旅游“打卡點”。“民宿從2022年7月正式對外運營,年入住率平均為60%,寒暑假基本滿房,高峰期入住率達到90%以上。”接待經理楊雨軒說。
日常飽覽自然美景,下雨能看到大片云海,晚上感受夕陽西下,品嘗大山里的原生態風味,“有些客人一住就是四五天,體驗完也不愿意走。”楊雨軒說,“這里提供了一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讓人能夠得到放松。”
從原來交通不便的閉塞山村,到游客喜歡的旅游目的地,廖小菊的心里有著特別的感受。“以前山上連公路都沒有,一片荒涼,后來經過了改造,變化很大,現在村里越來越美了,日子也慢慢好起來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
“我們在原來的老房子的基礎上翻新重建,利用原有民居改造規劃設計,讓游客能夠更好體驗原生態的鄉村生活。”紫陽縣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祥平說。
紫陽花婆婆民宿投資1500萬元,2020年下半年規劃設計,2021年年底完工,2022年7月15日正式運營,建有6個院落和1個云上會客廳。
“剛開業就爆滿,這出乎了我的意料,說明了紫陽發展民宿有一定的優勢。紫陽縣委、縣政府正在打造漢江宿集民宿品牌,我們也計劃在漢江沿線再引進一些高端民宿,共同開發漢江宿集。”吳祥平說。
“從2014年經營農家樂到現在,看到前來吃飯、購買茶葉的游客越來越多,收入也比以前更好了。”農家樂經營者趙麗說。“茶葉+旅游”的融合發展,讓群眾的生活有了明顯改變。
“游客來了,可以體驗采茶、制茶,喝富硒綠茶、紅茶、白茶等傳統茶水,還可以品嘗以紫陽富硒茶為原料的奶茶果茶等新式茶飲。”站在紫陽縣半畝茶園的核心區域,半畝茶園接待經理陳華介紹。
記者了解到,半畝茶園推出“認領”模式,游客可以認領一片屬于自己的茶園,每年享受相應的服務。該項目不僅提升了紫陽富硒茶的知名度,降低了茶葉的物流成本,還為周邊群眾帶來了收益。
茶旅融合,讓村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鄉村振興紅利。
重點產業助力經濟增長
輕輕扭動礦泉水瓶蓋,讓蜂蜜、檸檬汁與水充分混合,再打開封裝的瓶蓋,一瓶富硒蜂蜜水就“制作”好了。“這是我們的專利設計,可以調整轉動的力度控制水溶比例,調整入口甜度,主打一個體驗感。”紫陽國蜂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廠長張小峰笑著演示著蜂蜜水的正確操作。
2020年,紫陽縣經過從福建招商引資,吸引了該企業落地建設。“我們生產飲料類產品,以前也做瓶裝水,對水源的選擇要求高,當初選址時穿越了95條隧道,來到了紫陽麻柳鎮。這里的富硒山泉水價值很高。”張小峰說。
2021年初新廠開始籌建,今年5月底建設完工,拿到生產許可證后開始投產,實現了當年籌建、當年投產、當年見效。因為獨特的瓶內設計和原材料配比,蜂蜜水一上市,便出現了產銷兩旺的熱鬧景象。
“瓶蓋的生產比較復雜,對于質量把控的要求高,基于此前在福建積累的行業經驗,我們對前期在工藝、材料使用特別是瓶蓋研發上進行不斷調整,關鍵設備由我們和生產廠家共同開發,才有了我們項目的成型。”張小峰說。
2021年下半年開始,全廠對設備進行改善,將前期半自動的旋蓋替換成全自動設計,并于2022年4月啟動自動注蜜機,實現注蜜自動壓蓋,提高了整體生產的現代化程度,基本上實現全自動。
“這兩年我們的產能逐步提升,產量從最初的兩三萬瓶到現在單班五萬瓶左右,訂單趕在了生產前面,供不應求。”目前,該廠生產的富硒蜂蜜水取得了50余項專利,產值大幅提升,帶動了當地40余人在工廠就業,為當地群眾穩定增收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023年,紫陽圍繞“4+3”重點產業鏈,緊扣“天然富硒”和“綠色有機”,實施富硒茶衍生品深加工、富硒山泉水開發等項目,加快包裝飲用水、醫藥產業園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做強富硒食品產業鏈條,促進本地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綠色工業企業產能“倍增”、特色民宿游人如織、旅游新業態不斷顯現,陜西紫陽正持續推動“漢江畫廊·茶歌紫陽”特色品牌建設,實現全域經濟社會持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