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區域協調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宋喜群、王冰雅、趙秋麗、馮帆、王建宏、張文攀、高平、王瀟、楊玨、李建斌、王勝昔
日前,甘肅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該條例對城鄉融合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產業結構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能源利用、區域協調發展、對外開放、科技創新及綠色消費等作出規定,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黃河流域橫跨我國東中西部,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如今,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經濟發展動能不斷積蓄,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千年黃河故事奔涌出新的篇章。
在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記者走進位于寧夏石嘴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勝藍化工環??萍加邢薰?。不同于傳統多晶硅車間高度達六七十米的主設備,這里的主裝置只有十幾米高。“大部分都是非標設備,可以把多晶硅生產廢料‘吃干榨盡’,既能產出有環保價值的抑塵劑、硅酸鈣和有商業價值的氯化硅,也能生產有戰略價值的六氯乙硅烷,整個生產工藝不產生廢氣和廢水。”該公司負責人沈俊說。
曾經因煤而興的石嘴山,煤炭產量從年產2000萬噸壓減到如今不到200萬噸,取而代之的是新材料、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現代化工等產業。目前,寧夏正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精準化補鏈條、集群化聚產業、多元化促協同,推動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在內蒙古準格爾旗大路鎮小灘子村,1000余畝閑置撂荒的鹽堿地被改良為黃河農業生態示范園。園區集吃、住、行、游、購、娛等功能于一體,以農業帶動旅游發展、以旅游促進農業升級。“園區總面積達到1300余畝,其中水稻魚蟹立體種養面積達1050畝。2022年水稻產量65萬斤,大米產量39萬斤,魚產量約8萬斤,螃蟹產量1萬斤。”大路鎮黃河稻漁生態觀光園副總經理喬生介紹。
大路鎮通過土地流轉,為當地258戶646人每年帶來土地直接收益50余萬元。園區還帶動周邊70余家農家樂實現增收,為村民就近務工提供崗位,鄉村振興新動能不斷釋放。
在山西省呂梁市臨縣青涼寺鄉劉家圪堎村,李超正組織社員對核桃林和林下連翹進行除草管護。2013年,李超返鄉創業,帶領鄉親們成立了臨縣東江核桃專業合作社。經過十年耕耘,他們讓曾經的漫山黃土變成如今的滿目青翠。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呂梁市成立工作專班,全方位、一體化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目前,呂梁已完成林草建設任務20余萬公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3萬公頃,全市林草覆蓋率達72%以上。
河南是黃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的支撐帶。近年來,河南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圍繞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著力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系統保護,開展黃河文化資源全面調查和認定,謀劃建設河南博物館群,規劃布局“一環四縱六橫”旅游公路網,加快黃河歷史文化地標城市建設,發展全鏈條文旅文創業態,打造中華文明探源地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
日前,在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焦廟鎮的連片玉米地里,玉米枝葉挺拔舒展,生機勃勃。這里是齊河縣20萬畝糧食綠色優質高產高效核心區。“這里2022年糧食平均畝產1546.33公斤,其中小麥畝產693.91公斤,玉米畝產852.42公斤,率先實現了20萬畝全國最大面積集中連片‘噸半糧’生產能力。”齊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志慶介紹。
“噸半糧”,即一年兩季糧食畝產合計達到1500公斤以上。今年,齊河縣還與山東農業大學牽手,共建山東農業大學德州(齊河)小麥產業研究院,將組建約30個高水平研究團隊,聚焦小麥產業重大科學問題和產業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0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