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家庭中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旦家長和孩子起了明顯沖突,往往家長們受到情緒的控制無法緩和當時與孩子的矛盾,導致沖突越演越烈。其實當雙方沖突時,吵罵是最沒有意義的方式,既沒有辦法解決問題,還會火上澆油,在這種情況下“退出現場法”就成為最好的選擇。
什么是“退出現場法”?
“退出現場法”是指在沖突中家長和孩子退出激烈的對峙情緒,使雙方都能夠冷靜下來進行思考。冷靜過后家長再去和孩子溝通,進行引導、說服,這樣一來會起到出乎意料的結果。
(相關資料圖)
“退出現場法”可以應用于多種場景,但需要家長們將理論融于實踐中體會。在沖突產生后家長及時退出現場,緩和一下,等孩子氣消了,再來找他們談一下,孩子們更容易說出內心想法。小孩子心思不重,一會兒就會恢復情緒,甚至主動過來找家長繼續玩。這樣的處理方式比家長孩子喊叫、哭鬧作一團效果更好,而且也不會傷害到孩子。
當然,這一方法還適用于其他場景,比如孩子沒有遵從家長叮囑的一些規則做事時,家長可以給予提示后退出場景,讓孩子自己思考,這也是和懲戒法結合起來使用。與其家長直接指出,不如孩子自己思考,這樣記得更牢,會起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退出現場”后,家長該做些什么?
很多家長在爭吵后擺出無所謂不關心的態度,這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很多家長在沖突后,直接摔門離開這樣是很不對的,容易對孩子的安全感的養成起相反的作用。
其實作為家長在當時不是不知道這樣對孩子會造成傷害,只是受沖突帶來的糟糕情緒影響,所以家長在這種情況下要掌握住度,及時退出沖突情景。這時候幫孩子整理衣物、收拾玩具或者做食物是很好的選擇。要一直給孩子你在關注他,你關心他的印象。這時候家長的另一方應該過來安撫孩子,并不需要對沖突進行評論,只要做出應有的陪伴就好。
家長在退出現場后也要整理情緒,孩子任性耍小脾氣是很正常的,孩子的反應是哭鬧,這點再正常不過。但對于家長來說,往往在這一場景中并沒有很好的宣泄方式,如果情緒整理不好,在冷靜過后,和孩子交談時,也會影響到孩子,畢竟孩子是敏感的。
“退出現場法”適用于任何年齡段的孩子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期,叛逆心理滋長,沖突成為大部分家庭隱藏的威脅。家長對孩子的掌控感逐漸消失,不安全感在家長這方占上風,沖突也成為家長對孩子在潛意識中擁有掌控感的來源。
近幾年家長和孩子沖突導致的人間悲劇越來越多,沖突多了擱置內因、不真正解決問題是造成這類事故的根本原因。因此,對沖突的解決方法很重要。沖突發生后,及時退出現場,可以供家長和孩子總結出原因,而不是吵到精疲力盡,這樣只會埋下仇恨的種子。
在嬰幼兒期,孩子一直是家中的中心,可謂是“小皇帝”,一家人的關注點都在他身上,所以孩子會在這一時期產生“自己的想法總是正確”的印象,在一些場景中會很執拗,不聽從家長的教導,堅持自我,一來二去,就會導致沖突。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一觀點得到了證實。在沖突中,家長或許會不由心地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然而受傷害、受委屈的潛意識在小時候形成,卻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孩子小時候教育對孩子至關重要,孩子小時候的傷害也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在起沖突后我們不妨退出現場,冷靜思考后再客觀地處理問題。這樣也會使孩子能夠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