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護理保險助解失能老人照護難題
很多家庭有這樣的感受,家里一旦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人手立刻變得緊缺,工作生活都受到影響。由于長期護理保障不足,不少老人在需要護理時選擇長期住院,消耗大量醫療資源,也加重家庭負擔。
家人照顧力不從心且不專業,醫院又不具備長期康復和照護條件。老人失能,誰來照護?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和保險業內人士。
根據全國老齡辦等部門2016年發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
“長期護理保險應運而生。”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公司總裁宋福興說,它主要保障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群體,有助于醫養有效結合,讓參保老人得到實惠,醫療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2016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青島、上海等15個城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探索建立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
記者了解到,在青島市,參加職工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同步參加職工護理保險;參加居民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同步參加居民護理保險。參保人如喪失自理能力需要長期醫療護理時,可在定點護理服務機構享受到生活照料和相應的醫療護理,費用報銷比例最高達90%。
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數超過4400萬,當年受益7.5萬余人,基金支付比例達到70%以上,制度保障功效初步顯現。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朱耀垠認為,長期護理保險有效減輕了失能老人經濟負擔,由于有了專業人員護理,失能老人的康復更有質量,子女的照料壓力也大大減輕。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失能老人不斷增多。業內人士指出,未來長期護理保險要讓更多人受益需要解決好“資金從哪里來”和“誰來提供服務”的問題。
從試點情況來看,長期護理保險資金多由政府支付,主要是醫保基金劃轉,企業和個人暫不繳費或繳費很少,籌資規模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保障效果。
“通過個人繳費、財政補助、醫保基金劃轉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長期收支平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說,遵循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合理劃分各方籌資責任,政府應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個人繳費也應確定一個適當的水平。
他表示,還要加緊研究制定失能人員的失能等級標準以及長期護理保險的支付標準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保險保障效果。
“人才問題是制約我國護理服務業發展的突出瓶頸。”朱耀垠說,目前從事長期護理專業服務的人員數量較少、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業務能力不高,應加大培訓力度,形成保險業務、護理服務、護理人才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不斷提高長期護理服務供給能力。
當前長期護理保險在試點地區的經辦工作多由保險公司來承擔,但經辦水平參差不齊,既有專業的健康險公司,也有壽險公司,甚至還有財險公司。
“長期護理保險須堅持專業化經辦管理方向。”宋福興說,應嚴格審核保險公司經辦能力,確保長期護理保險業務穩定可持續。保險公司要發揮在專業技術、精算等方面的優勢,通過開發與長期護理保險相銜接的商業護理保險,滿足社會對長期護理保障的多層次需求。新華社記者 譚謨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