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
手里有點閑錢投資
首先要求的是安全
保本保息也就成了
大家在選擇理財產品時的一個重要考量
不過今后就木有保本保息一說了
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其中,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的規定對普通百姓的影響最大。
小知識
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托,對受托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
銀行倒閉最多賠付50萬
而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存款保險條例明確規定,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
這就意味著,如果銀行破產,不管你在這家銀行存了多少錢,最高也只能獲得50萬元賠款;如果發生銀行理財產品本金虧損、銀行代售理財產品出現兌付危機等情況,銀行可能一分錢都不賠。
聽說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保息了
有人扭頭就走!
那么
這項規定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不承諾保本那會賠本嗎?
我們到底如何選擇
適合自己的儲蓄或理財產品?
很多老百姓都是
銀行理財的“忠實粉絲”
主要原因就是其收益比存款利息高
有很多人認為
只要是銀行的產品就一定會保本保息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事實上
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主要是
保本浮動收益以及非保本浮動收益
除這兩大類型
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
在市場上基本已不見蹤影
一般銀行職員會告訴大家,銀行理財不能說沒有風險,但是風險非常低,基本能保證預期收益。而且一般銷售的理財產品到期時基本都能如期兌付。
但是詳細閱讀這些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你會發現其中都會標注“不保本”和“收益浮動”的字樣。
收益與風險成正比
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之所以比銀行存款的利息要高不少,就是因為其相應的投資風險也會高一些。在投資理財的領域里,付出和收獲不一定會成正比,但風險與收益卻一定會成正比!
既然今后任何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收益,那么普通老百姓就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資金風險的承受能力來選擇是否承擔產品所帶來的相應風險。
理財產品有風險
那還有沒有更穩妥的投資渠道?
銀行一般能提供的就是
儲蓄存款以及大額存單
儲蓄存款
就是大家熟悉的活期和定期兩種。另據證券時報,4月12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機構成員召開會議,討論關于放開商業銀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事宜。所以,不少業內人士解讀,存款利率上限取消或箭在弦上。
大額存單
它是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面向非金融機構投資人發行的記賬式大額存款憑證,屬一般性存款,納入存款保險范圍。大額存單一般面額較大,起存金額多為20萬元以上、利率高于定期存款、按期發行、可提前支取,但提前支取的部分利率一般按照活期利率計算。
最近
銀行的大額存單開始受投資者熱捧
一大原因就是多家商業銀行
上調了大額存單的利率
(各銀行1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圖自第一財經廣播)
理財收益率有望提高
雖然銀行理財不能再保本保收益
但好消息是
新規后理財收益率有望提高!
為配合打破剛兌,《意見》還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改變投資收益超額留存的做法,管理費之外的投資收益應全部給予投資者。
這就意味著,購買正規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管產品,投資人如果投資成功,其所獲得的投資收益有望提高。
資管新規實施后
銀行理財不再允許保本保收益
所以大家要睜大眼睛,
如果以后碰到有機構宣傳
自家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
那就要小心了!
此外,《意見》還強調,資產管理業務作為金融業務,屬于特許經營行業,必須納入金融監管。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主要指私募基金的發行和銷售)。
所以,那些未經金融監管機構許可的機構(如互聯網金融企業、財富管理企業)發行和銷售的理財產品均是違法行為。
綜合新聞坊、央視新聞、新民晚報
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