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普產值達千億元 但人才缺技術弱
科普產業能在新風口站穩嗎
目前,我國科普產業產值規模約為1000億元,主營科普的企業約有375個左右,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地區以及廣東和安徽等地。
日前,中國科普研究所發布最新科普學術創新成果——《我國科普產業發展研究報告》(簡稱《報告》),在對我國部分省區的科普產業進行初步調查后得出上述結果。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科普產業研究課題組副組長鄭念說,調研發現,這些科普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技術弱、人才短缺的問題。
產值規模可觀 多數企業羸弱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指出,公眾科普需求的滿足與科普產業的發展密不可分,此次報告調查分析了中國科普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
如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在科普中表現為,社會和公眾的科普需求與科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呈現出公益性科普事業與經營性科普產業的不平衡發展狀態。”王康友表示,促進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并舉,是從國家戰略角度對新時期科普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報告》顯示,我國科普企業發展較快且有一定規模的業態主要有:科普展覽教育業、科普出版業、科普影視業、科普網絡信息業等。
“中國科普產業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公眾和市場對科普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大,部分科普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產業發展中存在政策法規虛置或缺位、科普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科普企業小散弱等難題。”鄭念直言,科普產業過分依賴科普事業發展,《科普法》等相關法規政策雖都強調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并舉,但缺乏具體的細則和落實文件導致難以落地;科普產業發展的制度基礎缺失,如缺乏科普產業認定和認證制度,科普產品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沒有建立……
“此次調研的375家科普企業,主要分散在10個省,產值規模上億的企業數量較少。同時,科普企業創新缺少重大項目支撐,高端經營性科普人才匱乏,尤其缺乏科普產品研發和科普服務類專業人才。”鄭念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普企業普遍存在散、緩、小、弱的特點,產業集聚度偏低;大部分科普企業生產能力和銷售渠道單一,缺乏特色和優勢。
發掘產業潛力 探索運作機制
《報告》指出,科普展教業是當前科普產業的主要業態,預計年總產值約為50億元。2016年,我國有各類科普場館1393個,全國各級科普基地39756個,還有大量面向社會開放的與科普相關的機構設施。
“當前,涌現出一批產值億元以上的科普企業,如上海智慧圓科普教育設備有限公司、合肥安達創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鄭念說,新興的科普讀物、科普動漫和影視產品、科普游戲備受公眾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學校開設了以研究性學習和通用技術課為主的科學課程,并通過建設校園科技活動室和創客空間等形式開展科技實踐活動,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科普教育設備、教材與教具,科普產業發展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在鄭念看來,北京、上海、江蘇、安徽等地已具備了培育和發展科普產業的良好基礎和優勢,集聚了一批社會化、市場化的科普機構。比如果殼網、上??平屉娪爸破瑥S等,僅果殼日歷一個產品的年銷售額就超過1000萬元。
那么,國外的科普產業發展是怎樣的一番景象?“發達國家企業的科普大多呈現產業性質,把科普融于企業的發展戰略之中,通過科普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和社會形象,履行社會責任。”鄭念稱,國外企業開展科普工作令人稱道的經驗是,通過積極培育多元化的科普投入主體和競爭性的資助機制,促進科普產業的發展,如美國的蘋果公司、IBM、摩托羅拉公司等,都通過建立科普基金會和創建科普場館等形式來提升企業品牌形象。
值得關注的是,發達國家通過企業做科普來助力科普產業發展,更深層的原因在于,這些國家具有相關的稅收制度,即企業或自然人向基金會和科普活動等公益活動捐款,可享受減免稅款優惠。
為此,《報告》建議,中國應在宏觀層面規劃引導,適時研究修改《科普法》及相關政策法規,為科普產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發揮市場調節功能,探索適應中國科普產業市場發展的運作機制。而對企業來說,應創新技術和產品,擴大聚集帶動效應,實現規模發展。記者 劉 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