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癌藥國內“黑市”:代購公司月銷售額超200萬
6月2日,一名代購者向新京報記者提供的美國版(左)和瑞士版(右)馬法蘭針劑實物照片。
6月2日,代購者向記者提供多種馬法蘭針劑的報價。
在某腫瘤論壇中,很多人在求購抗癌藥馬法蘭。
看到抗癌特效藥有望簡化審批且零關稅進入市場的消息,章琪夫妻倆又想起了兩年前為了保住兒子眼睛,不得已“舉牌尋藥”的場景:夫妻倆站在濟南泉城廣場的中心,舉起一塊泡沫板,上面寫著“馬法蘭來救命”,醒目的白底紅字。
當時他們的兒子小澤澤剛一歲,但因患視網膜母細胞瘤,右眼腫大面臨摘除。醫生告訴章琪,馬法蘭這種國外的抗癌藥療效好,或許能保住孩子的眼球。
然而,馬法蘭并未在內地上市,章琪遍尋不得,無奈“出了個下策”舉牌求助。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腫瘤患者群里,幾乎每天都有人在尋找馬法蘭,但苦于“沒有身份”,這種藥多以隱秘的方式流入內地,形成一張地下供需網絡。
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主任孫媛告訴記者,雖然沒有準入,但馬法蘭在國外有十多年臨床經驗,對多種實體瘤的療效都是不可替代的,甚至是必需品。她還提到,不只是馬法蘭,不少國際公認的抗癌藥在內地都面臨“有名無分”的尷尬處境。業內人士稱,究其未在中國內地入市的原因,一是審批問題,二是藥企的成本考量。
“救命藥”的上述困境,引起了各界關注,有關解困議題也進入到民主黨派及政協委員的提案中。4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并鼓勵創新藥進口。相關部門也出臺了政策,簡化進口特效藥審批流程,包括馬法蘭在內的抗癌藥,或將加快進入內地市場。
尋找“馬法蘭”
章琪第一次聽到“馬法蘭”的時候,“像抓到了救命稻草”。
那是2016年初冬,1歲的小澤澤確診視網膜母細胞瘤后不久,一位病友向他推薦了這種藥。那時候的小澤澤右眼已經腫大,失去視力,打算做摘除手術。
醫生向章琪表達了自己的顧慮,馬法蘭可以用,但不保證療效,而且這種藥在內地買不到,需要他自行購買。
此時的章琪才知道,馬法蘭并未在內地上市。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未經批準生產、進口,未取得批準文號的,按假藥論處。
馬法蘭,又名愛克蘭,美法侖等,最早由藥劑集團葛蘭素史克公司生產。它的產品說明中提到,該藥可用于多種腫瘤,在單一化療及聯合化療中,為多發性骨髓瘤的首選藥。對精原細胞瘤、乳腺癌、卵巢癌、慢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惡性淋巴瘤、兒童晚期神經母細胞瘤、甲狀腺癌有效。動脈灌注治療肢體惡性腫瘤有較好療效。
“我不想兒子摘掉眼球,只能賭一把。”此后,章琪到處打聽買藥,苦尋無果。情急之下,他和妻子決定上街尋藥,舉了塊招牌,站到了濟南最熱鬧的廣場上。
史華3歲的兒子患神經母細胞瘤,做移植手術前,醫生也給出自行采購馬法蘭的建議。在此之前,史華對馬法蘭一無所知,他開始在網上搜集資料,“代購我不放心,怕買到假藥,孩子跟著受罪。”而去香港買,又會多花不少錢。
一番考量后,史華帶著籌來的兩萬塊錢,抱上兒子,去了香港。飛機、大巴、地鐵,一家三口一路匆忙。兩天后,他花了7000元左右,從香港一家醫院買回兩支馬法蘭針劑。
章琪在舉牌求藥后,結識了代購馬法蘭的人,迅速決定讓對方幫忙購買。面對5800元一支的高價,章琪只能“先買一支試試”。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