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分揀香菇的蘭桂珍。(王莉莉 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莉莉):北緯33度附近,掩映在秦嶺腹地中段南坡的崇山峻嶺間,就是陜西省內人口最少的佛坪縣。此時,在這個秦嶺深處的小縣城里,特色產業正在各個鄉村“生長”。
(資料圖)
佛坪縣高橋村,一個在地圖上難以尋覓的小山村,卻讓150萬斤深山香菇“下山出?!保纬闪司N繁育、菌棒生產、香菇種植的產業鏈,山區村民因此脫貧致富,這條致富路高橋村走了5年。
以前的高橋村有多窮?當地百姓說,村里很多老人一輩子沒有出過山,因為交通不便,生活所需的物品只能靠肩挑背扛。
同樣出不去的還有滿山的土特產、豐富的旅游資源。
高橋村一共生活著187戶村民,他們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村民辛苦種地一年,也就夠全家的口糧。村黨支部書記張金明是土生土長的高橋村人,他說,2019年以前,村里一窮二白,村集體沒有任何收入來源。
如何通過發展產業讓高橋村脫貧是當地干部最為關心的事。轉機發生在2019年,張金明帶著村民在考察了10多個農業、畜牧業、養殖業項目后,經村集體代表大會一致決定,在村里試種周期短、見效快的香菇產業。
說干就干,村委會拿著東拼西湊來的140萬元資金在村里建起了育菇大棚,當年投放的20萬棒菌袋產出30萬斤香菇。
春風蕩漾,“菇”事繁忙。
4月21日上午,從佛坪縣出發,沿著盤旋的山路行駛近40多分鐘后,記者來到四面環山的高橋村。記者看到,建在村口處的菇棚寬敞明亮,一排排菇架整齊排列,大大小小的香菇長勢正旺。工人們戴著手套、拉著推車,一列一列挑選、采摘。另一邊,采摘完成的食用菌被挑揀裝筐。
張金明介紹說,經過5年的發展,高橋村目前已建有4500平米的菇棚,年投放100萬棒菌袋,產150萬斤香菇,年產值約500萬元,可帶動5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當村里香菇打開致富大門,早期四處“干零工”“跑江湖”的村民陸續返鄉。
“沒來菇廠前,我和我愛人主要靠打零工掙錢,誰家建房子了,我們就去搬磚、和泥,一天一人100元?,F在我回村干活,每月可收入近3000元,錢不少掙,還能照顧上老人孩子。”60歲的村民蘭桂珍一邊分揀著香菇,一邊說道。
蘭桂珍只是村民的一個縮影。隨著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187戶村民中,大部分家里重新翻蓋了房子、買了汽車。昔日的窮山溝變成周邊有名的“致富村”,實現以食用菌為鮮明特色的致富主導產業。
對于把香菇作為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當地干部表示,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幫助貧困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內生動力。
(央視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