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俯瞰貴州貴安新區馬場鎮大松山附近的3000多畝土地,大量墓坑密集分布在這里,相近的墓坑之間僅幾十公分甚至疊壓……作為罕見的古代大型公共墓地,大松山墓群近日成功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每座墓坑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每天的考古現場就像打開一個個‘盲盒’。”回顧整個挖掘過程,主持本次考古發掘和研究的項目負責人、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說。
(資料圖)
3月30日拍攝的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挖掘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貴安新區馬場鎮地下遺跡豐富,早在20世紀60年代,發掘的墓群就曾出土大量陶、瓷、漆、銅、金、銀等材質的珍貴文物。2021年,貴州醫科大學新校區建設項目啟動,按照“要動土,先考古”共識,建設方委托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考古調查。
經過仔細勘探,貴州考古專家在栗木村的大松山附近,發現了古墓群。2022年7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對大松山墓群啟動全面考古發掘和研究。
大松山墓群年代從兩晉一直延續到宋元明時期,反映了黔中地區古代文化進程,“是貴州已發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墓地,是一部埋在地下的‘黔中通史’?!敝鼙厮卣f。
短短半年時間,考古隊的發掘面積達到1.35萬平方米,清理墓葬共計2192座,出土的各類隨葬品達4000余件(套),以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為主。出土文物涵蓋各種材質,其中不乏如金掛飾、銀梳背、串珠、項飾等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的精美女性裝飾品,還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寶石和玻璃珠等。
3月30日拍攝的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挖掘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參與發掘工作的考古專家認為,發掘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點,是對大量脆弱文物的保護。“當地土壤環境偏酸性,不利于地下文物特別是木質、漆器文物的保存,一旦接觸空氣,衰變速度會大大加快,這是非常大的挑戰?!辟F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興龍說。
為了最大程度保護好出土文物,發掘中注重邊保護、邊整理、邊研究的工作理念,10余家單位合作開展體質人類學、古DNA、地質學、歷史學、文獻學、民族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
張興龍說,以漆器文物為例,現場只清理到有限程度,就整體套箱打包運送到湖北荊州文保中心,在室內特定環境里由專業人員進一步提取清理,為后期修復打下良好基礎。
專家認為,貴州等西南地區古代被稱為“蠻夷之地”,大松山墓群的發現,客觀反映了該地區不同時期生活、商貿、信仰、喪葬等文化面貌,生動描繪出西南邊疆古代民族的千年歷史畫卷。
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出土的精美裝飾品(3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周必素認為,早期出土的文物,中原文化因素較強;而晚期出土的文物,則凸顯出地域和民族個性,特別是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兩廣地區甚至海外不同文化元素在此出現,體現該地區的對外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動過程。
在文物臨時庫房,記者看到出土的大量精美銅釵、銀梳背、耳環、手鐲、戒指等?!按蠖鄶碉椘酚芯兰y飾,有的紋飾圖案在其他地區沒見過,體現出濃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結合文獻記載、民族學材料和古DNA檢測結果,我們推測可能是苗族?!敝鼙厮卣f。
更令專家稱奇的是,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中竟沒有發現一件兵器。
“從出土器物來看,這里百姓生活安穩、和諧、團結,說明中央對這個區域管理的方式是有效的?!敝鼙厮卣f。女性崇尚裝扮,也說明這一帶群眾生活比較富足。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專家評委認為,大松山墓群出土的各類隨葬品,既有大量帶有中原系統特點的瓷器、銅鏡等器物,也有很多具有不同的少數民族風格的文物,以實物的形態展現了中國西南地區多民族不斷融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中,文化上相互交融的歷史演進過程。
目前,大松山墓群田野發掘工作已經全面結束,轉入到室內整理工作階段?!拔覀冋跒榫帉懣脊虐l掘報告做準備,下一步還將全力配合做好原址保護、展示等工作?!敝鼙厮卣f。
記者:李驚亞、周宣妮
編輯:李爭艷、賈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