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下降、耳鳴……在不少人的印象里,這些癥狀似乎是老年人的“專利”。就像用久了的零部件會磨損一樣,伴隨著人體不斷衰老,我們的聽力功能也會出現退行性減退,但是千萬別把聽力下降、耳鳴與衰老畫上等號。今年4月,市中心醫院北院區開設耳鳴耳聾專家門診,醫生在日常接診中發現,不少年輕人被聽力下降、耳鳴所困擾,還有些患者由于缺乏健康用耳常識、對耳部疾病的認識,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1 被“偷走”的聽力
高中生小郭最近發現,聽力似乎出了點問題。同學跟他說話,旁邊的人聽得清清楚楚,他卻聽得模糊不清,有時不得不抱歉地跟對方說一句:“你剛才說的是啥?不好意思,我沒聽清,能不能再說一遍?”在食堂、運動場這樣嘈雜的環境中,小郭的耳朵更加不好使。
類似的情況出現的次數多了,同學們私底下議論紛紛,“小郭是不是對我們有意見?跟他說話的時候,他選擇性屏蔽……”
自己明明年紀輕輕,耳朵也沒受到外傷,聽力怎么就出問題了?為此,小郭也很苦惱。趁著放假,小郭和家人慕名來到市中心醫院北院區耳鳴耳聾專家門診。醫生檢查后發現,小郭的確存在聽力下降情況。在醫生的循循善誘下,小郭認真回憶著學習、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用耳習慣,“寫作業的時候我喜歡戴著耳機聽音樂,一聽就是很長時間,不知道這對聽力有沒有影響?”得知自己的聽力的確是被長期戴耳機聽音樂“偷走”時,小郭追悔莫及。
被耳朵困擾的不只是小郭。市民孫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煩心事,兒子元元跟同學瘋鬧時,被對方沖著耳朵吼了一聲。元元當即出現不適。到醫院檢查發現,元元被吼得耳朵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打針吃藥一周,復查還沒有痊愈。“原來我一直以為只有長期在噪音環境中工作、生活,才會導致聽力下降。沒想到同學開玩笑時的一聲吼,竟然導致孩子聽力下降。”孫先生說。
市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沈瑩說,耳朵除了耳廓和外耳道位于體表,中耳和內耳都在顳骨深處,不易受外傷。正常的時候,聲音由外向內傳播,聲波經過外耳道收集到達鼓膜,經鼓膜及聽小骨系統放大能量,震動耳蝸內液體,搖動毛細胞的纖毛,將聲波動能轉變為電信號,電信號通過聽神經傳入大腦。經過大腦的分析,我們才能聽懂聲音。這是一個神奇完美的過程。同樣是感覺器官,眼睛怕強光,耳朵也怕突然的強聲及長期的噪音。紡織工人、裝修工人、卡車司機、接線員等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中的工作人員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現聽力下降,在工作允許的情況下,應佩戴職業降噪耳機來保護聽力。
2 耳鳴治療存在“窗口期”
和聽力下降一樣,耳鳴也是容易被忽視的疾病。“全球有10%的人經歷過或長或短的耳鳴,排除器質性病變,多數耳鳴和過度勞累、精神壓力大、睡眠不好等因素有關。”沈瑩說,“耳鳴是身體拉響的健康警報,它提醒我們要自我減壓,放慢生活節奏。”
60歲的程大爺患有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最近他時常感到耳朵里像有小蟲子一樣,嚶嚶嗡嗡響個不停。起初他沒在意,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聽。拖了20多天,情況仍不見好轉,程大爺這才想到去市中心醫院就診。
住院治療期間,醫護人員發現程大爺經常一個人長吁短嘆,聊天中得知程大爺的兒子最近投資失敗,虧了一大筆錢。一想到兒子前途未卜,程大爺就愁眉不展。在進行營養神經、改善血液循環、助眠治療的同時,醫護人員時常找程大爺聊天,幫他減壓。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程大爺感到睡眠明顯改善,大腦比以前清醒多了,耳鳴也不是那么嚴重了。
沈瑩說,除了藥物,認知行為治療是治療耳鳴的重要手段。醫生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僅要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也要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耳鳴治療存在“窗口期”,如果患者耳鳴半年以上,未接受系統治療或治療效果欠佳,可能要終身與耳鳴相伴。在臨床治療中發現,很多患者耳鳴拖了很久才到醫院就診,早已錯過治療的“窗口期”,對這部分患者,醫生只能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建議他們轉移注意力,把耳鳴當成生活的“背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