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年輕人在結婚時,很依賴父母給予的物質基礎。情侶因物質條件談不妥而最終婚事告吹的情況也并不鮮見。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37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6%的受訪青年認為這反映了一些年輕人的功利心態。
還有51.2%的受訪青年認為,這說明年輕人對待情感婚姻更“開放”,一言不合就分手,50.1%的受訪青年覺得是過于看重物質,本末倒置了,48.2%的受訪青年認為這是對未來和對方能力沒信心的表現。
山東姑娘邵小敏(化名)和男友交往兩年,感情穩定。在她看來,兩人從相愛到決定走入婚姻,共同經歷了許多事。到了談婚論嫁,完全只看彩禮和嫁妝,未免有些功利了,忽視了兩人結合的真正意義。
“如果我結婚,應該不會這樣。”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生段思思(化名)對記者說,她和男友的家庭經濟條件都不太好,父母在兩人婚姻上都不能提供足夠的物質幫助,“我認為,感情第一,物質其次。兩個人能走入婚姻,還是因為有感情。不過,我也理解因為談條件鬧不和。因為婚后過日子會有很多現實的考慮。婚前談不攏,婚后只會有更多分歧和隱患”。
黎芒(化名)畢業于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在她看來,嫁娶是大事,兩家要認真對待和商量。“如果過于強調錢財,甚至作為婚姻的唯一考量和條件,就會傷了和氣”。黎芒表示,找對象,她最看重的是對方的能力,其次是性格。如果兩人自立自強,可以共同創造物質條件,提高生活水平。
河北唐山的王岐(化名)在北京從事光纖相關工作。他認為,結婚畢竟是兩個家庭的事情,婚前在談條件時鬧不和,經常也有父母參與的因素在。“父母經歷得比我們多,想得就會多。當然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他們的意見很多時候會影響子女的判斷和行為。我認為父母與子女都要反思,一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觀點講清楚,但不能強迫,二是子女要辯證分析問題,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去調整、協調”。
杭州市總工會特聘婚戀專家、浙江省心理健康促進會成員凌子感到,現在年輕人在結婚談條件時談不妥導致吵架、分手的情況并不少。“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給意見,但不能過分參與。而且我認為雙方在這個過程中要秉持商量的態度,不能由一方決定,否則最后會變成了談錢而不是談感情。雙方要懂得換位思考,互相認同、互相理解,提供資源去成立新的小家。如果態度是自私的,即便最后踏入婚姻,也容易過不好日子”。
(李丹妮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