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記者 李佳佳
“2003年到2008年,我在勞氏船級社倫敦總部研究全球航運中心的發展趨勢,那時我就發現憑借各種優勢資源,上海在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上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于是,2011年當邁潤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兵華回國創業之時,他堅定地選擇了上海浦東金橋,“因為我始終看好這里”。
邁潤智能科技是中國國內首家專注于航運和海事領域人工智能視覺感知和多源感知融合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其研發的“邁潤航?;垩?rdquo;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手段有效解決航運和海事領域的感知痛點,彌補了傳統感知手段的缺陷。既能為船舶提供態勢感知“看得見、看得清、看得全、傳得上”的系統功能,為船舶提供輔助駕駛和安全預警等功能,也可以滿足未來自主駕駛必備的“全視角、全天候、全過程、全共享”的需求。
邁潤航海慧眼360°靠離泊安全輔助系統。邁潤智能科技供圖
當自動駕駛的應用場景從陸地延伸至更為廣闊的水域,會給航運行業帶去怎樣的改變?當前,水路交通領域的智能航行成為全球航運業關注的核心焦點。國際海事組織將于2025年推出關于水面自主航行船舶(MASS)的非強制性規范,計劃2028年推出強制性規范。這為中國航運產業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你很難想象讓一個眼睛被蒙上的人自由行走吧。”張兵華說,相較于汽車端,船舶端的自主航行需要挑戰更大的難度,“用‘萬千百十’來概括的話,即它在技術研發上所需要的數據量是汽車端的上萬倍,而海上的帶寬僅是陸地上的千分之一,通訊成本更是陸地上的數百倍,且海上自主航行所需的感知技術要面臨高濕高鹽的環境,對于技術防護的難度要求也是陸上的幾十倍。”
或許正是這樣的高難度、大挑戰,智能船舶作為數字與智能技術時代的新興領域,成為船舶行業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這不僅與浦東新區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產業定位不謀而合,也在孕育著萬億美元的市場機遇。
來自上海浦東航運辦的數據顯示,目前浦東新區已集聚1100家航運科技企業,并擁有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豐富“養料”的產業應用場景。在智能船舶制造領域集聚外高橋造船、滬東中華造船等龍頭企業,以及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等一批頂尖航運科研機構。在航運數據、供應鏈物流等領域,運去哪、億通國際等新興高科技含量企業在浦東快速成長,一步步崛起為行業“領頭羊”,共同為浦東航運產業發展賦能科技創新力量。
智能船舶1.0架構設計者、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原副所長、上海市航海學會監事長陸嘉明可謂該領域的“老法師”,“早在2015年中國船級社就推出了世界首部《智能船舶規范》,其目的就是希望以高新技術手段推動船舶智能化進展,以解決船舶營運的安全問題、管理問題。”陸嘉明說。
在他看來,上海浦東正在智能航運新賽道上積極布局,為爭取科技主動權和國際話語權著實是下了一步好棋。首先,這里有著航運業多年來的技術成果積淀,“不得不說中國智能船舶近十年的發展之路,尤其是國內幾個智能船舶的頂層設計,其牽頭單位都來自于上海地區的院所”。其次,上海船舶工業的產業鏈非常完備,主要的船東諸如中遠海運等也身處此地,有著不容小覷的船隊規模以及場景優勢。最為重要的是,上海浦東還具備雄厚的人才及技術儲備,創新資源得天獨厚。這都為浦東助力上海打造國際航運中心打下堅實的基礎。
用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就在日前上海舉辦的2024上海浦東國際航運金融論壇上,國際著名航運金融咨詢公司Capital Link創始人Nicolas Bornozis就表示,“浦東在國際航運圈里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現在提起浦東,我們都會和國際化聯系起來。”對此,陸嘉明也深以為然:“上海浦東應該在智能航運、船舶自主航行領域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最期待這里能夠率先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輸出中國方案。”(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