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鮑阿姨,飯來了,請開下門!”彭清林敲了幾下門,又大聲呼喚了幾遍。見到熟悉的面孔,70多歲的孤寡老人鮑阿姨歡喜地將彭清林迎進家門。“上次和您說的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我已經和社區對接過了,社工這兩天就會上門幫您申請。”彭清林拿出隨身攜帶的小便箋,將老人需要幫助的事項快速備注到紙上。
他的特別備忘錄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老人的需求,包括“重殘的吳爺爺一家有理發需求,需盡快安排師傅上門”“林大伯情緒不太好,到時要和社工老師咨詢”……這是彭清林所在的“為老周周行”項目團隊的日常。
“為老周周行”送餐送菜送服務項目,是獲得中國好人、最美外賣配送員等榮譽稱號的外賣小哥彭清林聯合浙江省唯康為老服務發展中心,在今年的“多元眾籌·公益相親”(以下簡稱“眾籌會”)上領辦的一個公益項目,旨在幫助轄區孤寡、獨居、空巢、困難等特殊老人解決吃飯問題,截至目前已上門服務超500人次。這也是今年6月彭清林正式注冊成立“杭州市上城區望江街道清林公益服務中心”后,首次參與領辦的民生實事項目。
“眾籌會”是望江街道堅持了11年的基層治理品牌項目。“基層社區事務繁雜,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作用,激發全社會活力。”望江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眾籌會”就是在厘清政府責任邊界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落實政府不能覆蓋的“碎片化”關鍵小事,讓老百姓急難愁盼的高頻需求得到精準快速響應,成為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補充,從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責任共同體。
那么具體要如何進行“眾籌”和“相親”呢?首先是“眾籌”建議,問需于民。望江街道持續深化“上門看、當面談、馬上干”民情聯系機制,年均征集意見建議1200余條,合理篩選后納入“眾籌庫”,并邀請各方代表遴選“呼聲最高”的項目予以立項,開出項目認領的“需求單”。其次是搭建“相親”平臺。通過連續11年辦好“眾籌會”,望江以項目為牽引,發動轄區各類主體以資金、項目等形式,來承接民生需求。同時,街道還動態更新“需求、資源、服務”三張清單,讓資金安全落戶“資源池”,精準匹配“項目庫”,努力讓每份善意都落在實處、直達人心。
大到幸福食堂、托育園運維,小到防爬刺、伸縮板凳、公益椅等添置,2013年以來,已有110余家企業單位共赴這場公益之約,落地民生公益項目267項,公益認領款總額累計1590.2萬元,其中針對“一老一小”的民生項目占比達71%。
“眾籌會”“打包”群眾心聲,讓服務精準“直達”末端,解的是民憂,暖的是民心。其是高度城市化區域探索集成式社區化治理的新模式,也是以善治促和諧的積極實踐。今年,望江街道“眾籌會”共有12項民生公益項目共獲77萬元社會資金支持。
“重在從實際需求出發,以多元共治的參與度、接續發力的持久度,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感受度。”望江街道負責人表示,“眾籌會”十一年如一日地堅守,把一件件小事辦好,讓一項項訴求解決,讓更多元的主體參與,讓人民群眾從“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中,享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