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從出生地湖南衡陽到求學遼寧沈陽,從闖蕩江蘇鎮江到奔波于世界各國,在年僅30歲的泰國華僑鄧昌??磥恚贻p人就應該打破舒適圈,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大膽探索和嘗試。“受湖湘文化影響,衡陽人的熱情直爽、敢闖敢干是流淌在血液中的。”鄧昌福說。
鄧昌福1994年出生于衡陽市衡東縣。這里文化底蘊深厚,素有皮影戲之鄉、花鼓戲之鄉、剪紙之鄉、印章之鄉、廚師之鄉、全國詩詞之鄉和湖南書畫之鄉的美稱。“景色優美、水利資源豐富的家鄉,卻無法留住年輕人,村里的青壯年大多都外出打工了。”敏銳善察的鄧昌福意識到,農業或許是未來年輕人發展的方向,于是2012年毅然報考沈陽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專業,決心在這片領域尋找屬于自己的機遇。
大學畢業后,鄧昌福順利進入江蘇沃得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先后外派到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尼、泰國等國開拓海外市場。因看好泰國的農業發展前景,鄧昌福于2019年開始定居泰國,并組建了家庭。
提及從外派到定居的心路歷程,鄧昌福直言,這是受父輩敢闖敢干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記憶中,父親與伯伯并非傳統觀念中“安分守己”的農村人。早在20世紀90年代,父親便在湖南長沙做過媒體、鋼管等營生,后又南下廣東務工,哪里有機會就往哪里走。
“無論是從課本中學到的‘喚起工農千百萬’的水口山工人運動、歷時47天的衡陽保衛戰,還是看到或聽到的親朋好友的創業經歷,都讓我切身感受到了衡陽人敢于革新的‘闖’勁,這些都無形中影響著我,給了我勇氣。”鄧昌福說,趁年輕多嘗試,去廣袤天地尋找機會,去探索自己的無限可能,對自己而言變成了一種“本能”。
在外闖蕩并非一帆風順。鄧昌福清晰地記得,剛到泰國時,除了需要適應中泰兩國在文化與飲食上的差異,還要攻破語言這道難關。“盡管我能用英語同合作伙伴進行簡單溝通,但當地種植戶與農業合作社組織負責人大多只會泰語,無法用當地語言交流,就無法順利推進工作。”
“要突破唯有自己改變。”為此,鄧昌福從零開始學習泰語,利用工作之余,通過上網課、報線下培訓班、尋找陪練等方式,逼自己在短短三個月時間里掌握了泰語的基礎聽說讀寫。
語言關攻破了,還需要突破信任關。鄧昌福說,中國古語早就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以誠待人者,人亦誠而應”。為了讓合作企業更加了解和接納自己,鄧昌福不厭其煩地多次走訪,從對方角度出發,主動幫助解決相關問題,終于贏得了對方的信任。
帶著兒時的夢想逐夢海外,鄧昌福始終惦記著家鄉那片風景秀美的土地。他經常瀏覽家鄉的新聞,也會通過同學和朋友了解家鄉發展。“衡陽正在打造核技術應用、先進制造、有色金屬、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等五張‘產業名片’,發展勢頭強勁。鄉村振興戰略下,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尋找發展機遇。”
“我覺得,相較于老一代華僑,新華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蘋果,我們理應做得更好。”鄧昌福表示,將充分發揮互聯網快捷高效溝通的優勢,盡己所能當好家鄉海外推薦官,聯絡更多海外新華僑,為家鄉與泰國經貿文化往來與合作搭建橋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