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9月19日電 國新辦19日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會上,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何廣順介紹,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已經成功預報地質災害550多起,及時組織6700多人提前轉移避險。與上一個十年相比,近十年間,因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下降了74%。何廣順表示,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降雨這種現象已經呈現常態化的趨勢,我國面臨著地質災害風險加劇、海洋災害發生頻率增高。面對這種形勢,自然資源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動防范應對。
在地質災害防范方面,加強“人防+技防”監測預警,不斷提升基層的防災減災能力。圍繞人防體系建設,自然資源部指導地方組織基層相關責任人、26萬余名群測群防員和專業隊伍加強培訓演練,對隱患點和風險區實施動態排查巡查,發現險情立即通過敲鑼、吹哨、預警喇叭等方式,組織群眾轉移避險。比如,今年7月16日,在四川九寨溝縣一泥石流避險處置中,提前發現險情并及時轉移400多名群眾,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傷亡。圍繞著技防體系建設,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的預警體系,在6.6萬余處重要隱患點安裝了北斗位移監測等自動化裝備。比如,今年7月19日,在云南芒市西山鄉滑坡災害避險過程中,監測系統提前1小時就發出了預警,及時轉移出30多人,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傷亡。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已經成功預報地質災害550多起,及時組織6700多人提前轉移避險。與上一個十年相比,近十年間,因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下降了74%。
在海洋災害防御方面,針對海洋動力災害,組織開展了風暴潮、海浪、海嘯、海平面上升等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劃定海洋災害重點防御區。我國自主研發的“媽祖”系列海洋預報模式先后投入使用,在今年第11號臺風“摩羯”和13號臺風“貝碧嘉”應對過程中,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都有了較大提升。針對海洋生態災害,采取源頭防控、前置打撈等措施,開展了黃海跨區域的滸苔綠潮災害的聯防聯控,今年滸苔災害對山東沿岸的影響為近年來最輕。與上一個十年相比,近十年間,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失蹤人數分別下降了62%和8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