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行業最好的時候,用烈火烹油形容也不為過。
2018年~2020年,那是口腔診所遍地開花的年代,夸張時,城市方圓3、5公里內,最多一度能擠下六七十家口腔診所。
一家口腔診所開張,只需租個店面,一兩位醫生,三四張牙椅,就能叮咚進賬。相比其他專科,口腔診所資產配置極輕,能把1000萬投資花得游刃有余,口腔診所要是能拿到2000萬的投資,簡直堪稱豪華。當毛利率高達60%~70%,這種小規模的口腔診所在投資當年就能得到回報,再不濟兩年左右也回本了,一位投資人感嘆:“投兩千萬,一年就回本,誰不愿意?。?rdquo;
(相關資料圖)
一家店這么賺,一百家店豈不是賺翻了?一時間,“口腔診所熱”如颶風過境,席卷大江南北。
上述投資人講了個故事,大約10年前,一位口腔科醫生開了一家診所,投進去的錢不多,當年就賺回了本。資本撒錢的年代,診所很快被盯上,中介拐彎抹角地傳遞了投資者的意圖:一家診所不夠,能不能搞二三十家診所,到時一起打包賣給口腔集團?嗅到了市場的饑餓感,這位醫生以最早開的一家診所為旗艦,兩年內擴張至近30家診所,并順利找到了一家口腔集團“接盤”。
2020年后,這個賽道近乎瘋狂的火熱,突然急剎衰落。
高價買入口腔醫院后,市場快速轉冷,斬斷了投資者的美夢,香餑餑成了燙手山芋,再想脫手身后已空無一人。
近三年間,口腔診所關停的事件頻頻發生;圈外資本紛紛脫手離開,圈內資本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頭部的通策醫療也攔不住毛利率自2021年起從46%連年下滑至39%;自建200多家口腔診所,一度風光無兩的泰康拜博,在疫情后也曾陷入“撤店”風波。
據了解,2024年上半年全國非公口腔行業投融資僅有約20億元,大幅少于2023年、2022年同期的30億元和63.22億元。
最近,一些投資人的群聊里,仍然有人在發布著轉賣口腔診所的信息,但有意者寥寥。
一位區域性口腔龍頭的高層告訴《健聞咨詢》,他內心已經做好最壞的打算,“高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不是周期性的衰落,以前的那種好時候,想都不要想,不會再有了。”
在他眼中,對口腔行業來說,當下正是群雄混戰、擠泡沫、全面洗牌的階段,這個殘酷的洗牌期沒有過去,至于未來還有3年還是5年,沒人知道。
上述投資人一針見血地指出,消費型醫療服務的生命線是跟隨經濟環境變化而變化的,當前的消費環境下必然連帶消費醫療勢弱。剛剛急速經歷擴張的口腔行業,幾乎是消費醫療行業中最近距離直面這一變化的行業。
關停與大甩賣
被擠出來的泡沫,正在遭遇破碎。
2019年,成都錦江科瓦齒科關門,引發了百余名未完成治療患者的不滿情緒;今年6月,全國性口腔連鎖優貝口腔在北京、太原的兩家門店先后陷入停業糾紛;而今,“一夜消失”的小診所、小機構更不鮮見。
連鎖口腔關停,往往是門店虧損無法轉手,只能關停。
醫療投資人林掌柜(化名)透露,一家全國連鎖口腔集團頻頻出手,“光在上海就一次性甩賣6家”,已經這樣賣過不止一次,賣不掉的就直接關停。
“拼盤子”、“掙面子”的時代過去了,部分口腔機構紛紛“放下偶像包袱”,不賺錢的就要甩賣或關停,規模不再是護城河,報表好看成為口腔機構運營的第一性原則。
寒風中顫抖的不止經營困難的口腔診所,投資人也沉默著關閉了窗口。
一位投資人回想起,“我們評估過后,決定不投口腔了,但還是有口腔診所找我們,也有十幾家連鎖的口腔診所集團在賣。”他進一步說,現在可能還有繼續看好的,但相當多的資本都選擇了脫離,大趨勢是往外甩賣。
幾年前的短期急劇擴張制造了口腔泡沫,泡沫什么時候破、怎么破,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疫情造成市場增速大大放緩;另一方面,種植牙集采大幅擠壓口腔機構利潤,整個行業客單價下滑、毛利率降低,已成不可挽回的趨勢,間接給一批高度依賴種植業務的機構判了“死刑”。
一家區域性口腔龍頭高管陳沖(化名)發現,近些年關停的口腔診所,無論是大型連鎖集團還是個體戶,都有個顯著特點,就是以種植為核心,種植業務占了所有業務的70%~80%,甚至更多。
以優貝口腔為代表的莆系醫院,受到的沖擊最大,“整個種植的利潤在下降,還在打價格戰。價格上不去,實際上做一個虧一個,又不能不做,否則流水也保不住,等到一定階段它虧不起了,最終就關掉了。”
陳沖對莆系醫院的“狼性”心有余悸,本來大家都在有序競爭,這些機構每進入一個城市,就會打破規矩,比如種一顆牙3000元~4000元,一下子打到1000元。他說,這些醫院主要就是做種植,各種手段拉人來種,量這么大,價格極其便宜,根本不會給未來種植牙的維護留下什么錢,很容易產生風險。
種植、正畸兩大高值業務,客單價雖高,也繼承了口腔消費醫療中最純正的消費屬性。
在市場消費欲望下滑的時代,“搶病人”的競爭日益激烈,獲客成為這些口腔機構的心病——增加營銷開支?還是削減成本?營銷獲客與維持現金流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
一家全國連鎖口腔相關人士旗云(化名)提到,一些口腔醫院依賴于種植業務,喜歡低價競爭,需要源源不斷的患者,線上營銷費用是一筆巨大開銷。“要維持高客單,就不得不依賴于高市場投入。去年行業開始集采,高客單的種植牙項目打成了一個低客單的項目,原來升單項目變成引流項目,很多機構調整不過來。”
隨著競爭加劇,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一家大型醫療集團相關人士直言,有時候是花了成本,營收還是達不到,“比如我們在北京的口腔診所,普遍一個醫生產生的年營收在50~100萬,診所一年流水總共才300~400萬,連8%的投資回報利潤率都達不到。”
如此看來,早在集采導致行業客單價下滑之前,口腔消費醫療行業供給飽和、競爭過于激烈是如今衰退的根本原因。
急劇擴張后的連鎖化反噬
吃盡短期急劇擴張的苦果,業內對于連鎖化擴張的態度經歷了180度的大轉彎。
連鎖化是消費醫療的天性,口腔行業在前幾年的短期擴張極為劇烈。
根據畢馬威中國分析,2015年~2021年口腔醫療服務的復合增長率高達17%,而到了2022年~2025年期間,口腔醫療服務行業復合增長率預計僅為7%。
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主任莊一強認為,口腔機構破產背后,根源是資本介入瘋狂擴張,尤其是在2020年之前明顯擴張。利聚而來,利散而去。旗云也指出,“確實有很多機構拿了投資人的錢,2017年后做了融資,陸續新開了很多門店,碰上疫情帶來的市場變化,大家投資更加謹慎。”
連鎖化口腔機構的最典型案例是泰康拜博。
最早拜博口腔拿到投資后,迅速在全國二線以上城市自建了200多家口腔診所,持續虧損經營,2018年被泰康收購后,又遭遇疫情打擊,始終沒有恢復元氣,“這幾年泰康接過來之后,實際上是在不斷關停,不行就是不行,該關的就關掉了。”
上述區域性口腔龍頭公司高管陳沖解釋道,管理半徑長是連鎖機構的一個難點,“經營管理權到底交到各地去,還是總部來管?交到各地去可能就亂,收到總部可能就死了,200多家怎么管得過來。”
口腔行業逐漸意識到一個事實——在市場好做的時候,可以搶錢搶糧搶地盤;但現在,盲目追求全國性的跨區域連鎖,對抗風險能力沒有任何的提升,反而徒增成本,甚至因為運營能力跟不上,增加“爆雷”風險、遭受連鎖化的反噬。
不過也有人認為,“走不出自己的大本營,是醫療服務的宿命。” 口腔行業本就是區域龍頭割據的局面,地域化的擴張尚有品牌溢出的紅利,如果跨省擴張,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非常難以適應。
“當年大規模擴張的時候,一些全國的連鎖機構拿到一筆錢,一二線城市全覆蓋?,F在回過頭看,都只在當地做得不錯,只要跨出省去,普遍都不太行。”陳沖說。
以通策醫療為例,其2023年在浙江省外提供醫療服務的營業收入僅占省內收入的1/10。
行業競爭激烈,新店增加的成本無法用其他增量來補充。到了2023年~2024年,大部分連鎖機構已經“停下擴張的步伐”,陳沖所在的區域性龍頭口腔集團也不例外,去年建過新機構,今年沒有再動,明年基本上也不會有新計劃。
頭部的全國性連鎖品牌也有抑制擴張的共識,雖然對他們來說,能調動的資源更豐富,在連鎖化運營上的空間更大。
旗云指出,全國連鎖的口腔機構在當前環境下會更加謹慎,不會貿然進入新的城市。
消費醫療進入存量拉鋸戰
恐怕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并購都會是口腔乃至消費型醫療服務的常見動作。
投資遇冷,存量都在掙扎,哪里還有增量?據媒體統計,2024年上半年全國非公口腔行業投融資約20億元,大幅少于去年、前年同期的30億元和63.22億元。
今年4月,中郵證券發布研報稱,消費型醫療服務受當前經濟環境的影響較大,剛需診療更為穩健,未來看好診療需求相對剛性、有明確外延并購預期的醫療服務標的。
在消費醫療的領域,“平地起高樓”的故事已經不再吸引人,踏踏實實優化資產,讓報表好看才是“正道”。
有人忙著甩賣,有人想留在牌桌上,收購就成了另一種選擇。
2022年7月,瑞爾集團收購無錫市區域性口腔連鎖機構通善口腔51%的股權;2023年年底,通策醫療以2259.6萬元收購了婁底口腔42%股權。
醫療投資人林掌柜直言,現在口腔僅有一些并購的機會,但也相當有限。“頭部的機構有錢,就去收那些賺錢的、區域性的龍頭,或者是單體的口腔醫院。大家買的都是有利潤的,因為這樣才能充實自家的報表。大家都是為了打扮報表,賣是為了打扮報表,買也是為了打扮報表。”
但沒有充足資金來源的、無法退場的、沉默的大多數能做些什么?
陳沖點出了兩條路:一是調整業務結構,二是砍成本,營銷成本首當其沖。
毛利率止跌,關鍵是調節業務結構,壓縮利潤驟降的種植牙業務占比,“比如說原來種植業務占了50%、60%以上的流水,至少要調到30%~40%左右,才能基本保證毛利率不下降。”
大型連鎖口腔對于縮減種植業務的要求更為嚴苛,在旗云看來,“要看基礎治療的業務占比能否超過50%,種植和正畸這類復雜治療的占比大約各控制在20%,這樣的收入結構相對來說比較合理。”
目前一個有推廣、有網絡引流模式的機構,有三大塊成本。第一是人的成本,第二是推廣成本,就是獲客的成本,第三是耗材加工的成本。如果想拿到高毛利的話,必然要對這三個成本進行控制。
網絡引流的成本越來越高,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引流一個種植病人到院可能已經付出了1000元、2000元甚至更多的成本,“這個成本是很嚇人的,還容易賠本,所以一定要改變。”
惡劣環境的高壓之下,陳沖反而看到了口腔機構擺脫網絡營銷“依賴癥”的一線希望。他介紹稱,目前北京的一些連鎖醫院,已經把原來的網絡營銷部基本砍掉了,改成了其他的獲客手段,比如說地推,去社區、老年大學、商場等等,做地面的引流,“雖然難一些,但成本也低一些。”
此外,他所在的醫院也在做耗材、牙椅等器材或設備的國產替代,方方面面、里里外外,想盡一切辦法降低成本。
陳沖無奈道:“行業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在風口上的時候再粗放也能飛,現在精打細算能干到30%~40%的毛利,再一放就沒了,一松手這點錢都沒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