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程。本人提供
石榴云/新疆日報 記者 劉萌萌
(資料圖)
“我是在黃沙梁長大的樹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條蔓過籬笆和墻,在別處開了花結了果,我的根還在黃沙梁?!泵慨斪x起劉亮程的這段話,便能觸摸到他對家鄉的深情。
8月17日,憑借長篇小說《本巴》獲得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的新疆作家劉亮程,回到家鄉沙灣市老沙灣鎮,尋找少年時期存留在這片土地上的記憶。
“自1993年離開沙灣,30年來雖然工作在外,但是我跟家鄉的情誼一直未曾中斷。這么多年來,我所有的寫作其實都在寫這塊地方,包括成名作《一個人的村莊》……”劉亮程說。
太平渠村。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劉萌萌攝
“黃沙梁”究竟在哪?
1998年,一本名為《一個人的村莊》的書,轟動了中國文壇。
在這本散文集里,一個“閑人”每天在村莊田野上游蕩著。
他不忙于春種秋收,他仔細聽著曠野上的蟲鳴,凝視風中搖曳的花朵。在他眼中,拉車干活的驢是歷盡滄桑的智者,沉默奔走的狗心里藏著他人不懂的秘密。
他就是劉亮程。
在劉亮程的筆下,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緣,瑪納斯河靜靜地流淌,一個名為“黃沙梁”的村子就坐落于瑪納斯河畔、靠近沙漠的地方。在這里,目光所及盡是荒蕪破敗——黃土路、坑洼地、土墻、枯井、大樹……耳邊傳來都是蟲鳴、牛哞、狗吠……
帶著好奇,記者跟隨劉亮程踏上了尋找“黃沙梁”的旅程。
劉亮程說,沙灣確有一個叫“黃沙梁”的村子,但他并未在那里生活過。而他在《一個人的村莊》中所寫的那個地方,叫太平渠村,一個被他稱為家鄉的小村莊。
鎮里農耕文化博物館存放的劉亮程手稿。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劉萌萌攝
從沙灣市出發,往西再走70公里,就到了這個名叫“太平渠”的小村子。村莊附近是農田,農田外就是戈壁草原,每隔幾百米,便能看到孤零零的一處房子,四周長著蘆葦、紅柳、堿蒿子和駱駝刺。
“我們在這個村莊生活了十年。這也是我從少年長到青年,對我的人生影響最深的十年?!眲⒘脸陶f。
1961年的春天,為了逃避饑荒,劉亮程的父親拖家帶口從甘肅遷往新疆。那時的烏魯木齊正在修建中,沒有多少城市的樣子。他們又來到沙灣,待了一個冬天后,第二年開春繼續往前走,最終在老皇渠村停了下來。村里有大食堂,吃得比城里好,有白面大米,還能吃到肉。最主要的是村子四周有大片正在開墾和未開墾的土地,還有一條河——瑪納斯河。
后來,劉亮程的長篇小說《虛土》就寫了這樣一個隱約移民背景下的村莊生活。那時候人們都在往遠處走,因為遠處有大片的肥沃土地,他們穿過一座又一座城市和一個又一個村莊,在大地的最荒遠處安家落戶。
如今,劉亮程還記得父親形容初到這里時的情景:瑪納斯河畔長滿了紅柳榆樹和沙棗樹,蓋個房子也困難,于是在路邊泥地里挖了一個深坑,差不多兩米深,這就是他們的家,被稱為“地窩子”。
8歲那年,父親過世,劉亮程隨母親改嫁搬到了太平渠村,依舊在瑪納斯河邊上,只是朝北遷徙了幾十公里,更加荒涼了。
村民李慶學回憶,村里的文化生活單調貧乏。直到1987年,村里才有了第一盞電燈,就連露天電影放映隊常年都見不到一次。
那時的娛樂是,村里人聚到劉亮程家,聽他的繼父說書。一盞煤油燈照著說書人,人們圍坐在暗處,聽故事。“話說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部《三國》已不知講了多少遍,卻常常說亂,甚至年代、人名都是錯的。即使是這樣,所有人都聽得津津有味。
劉亮程說,在那些冬天的長夜里,大家圍著他聽,母親在油燈旁納鞋底,聽著那些陌生的故事,感覺很遠處的天,一片一片地亮了。
太平渠村附近的沙漠公路,一旁是農田,一旁是戈壁。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劉萌萌攝
他更像個精明的農民
“劉亮程是個什么樣的人?”
“不愛說話,瘦?!?/p>
走在村里,老人們的回答竟無一例外。
“他成績好,喜歡蹲在門口的榆樹根上看,也不知道在看什么?!?4歲的老村支書馮希玉說。
在弟弟方如果看來,劉亮程更像個精明的農民,他可以不費力氣地生活在村里。
那時,村里家家都會養豬,養一年,到了年底能換100多元回來,這是一家人唯一的現金來源。伴隨而來的是,割豬草就成了所有孩子的童年噩夢,劉亮程也不例外。
“每天早上上學前,我們都要去扯豬草,背著一個大筐,來回一趟得裝幾十公斤,活兒很重,我們就想方設法找替代品,比如去河里抓魚喂豬,劉亮程擁有全村唯一的漁網,是從哪里來的誰也不知道?!狈饺绻f,每天天黑,劉亮程就偷偷拿著漁網去河里下網,第二天天不亮又爬起來將漁網收回,收獲不菲,令人艷羨。后來,在一次飯局,大家才得知,這個漁網是曾借住在家中的兵團知青留下的。
冬天,劉亮程還善于用馬鬃編成的繩子去套野兔、野雞,每天都能拿回來戰利品。更多時候,他則有些“不合群”?!按謇餂]什么娛樂活動,我們常聚在一起打嘎嘎(新疆民間青少年游戲,也稱‘瓦來’),他很少參與,玩起來也不像我們玩瘋了?!狈饺绻f。
撿柴也是孩子們的任務。夏天到河邊拔郁郁生長的紅柳草,冬天則要趕著牛車去被冰凍住的沙漠,砍硬如木炭的梭梭柴。半夜出發,天亮時到達,砍一車柴就可以維持一周的用度。等到砍完柴,趕車回去,天又已黑了下來。
盡管有著繁重的農活,劉亮程依然擠出了時間“游手好閑”,他看螞蟻搬干蟲,看蜣螂滾糞蛋,追蹤野兔的路,觀摩老鼠洞,聽孤獨的鳥語,在草里睡覺、與蟲共眠……據不完全統計,劉亮程作品中涉及的動植物、自然現象、生活場景等散文意象就有上百種,它們都來自這個偏遠鄉村的日常生活里。
如今,李慶學一家仍然生活在太平渠,但太平渠的生活早已不同于往日。老沙灣鎮黨委書記李國疆介紹,如今村里人均田地超過60畝,是鎮里最富有的村子。李慶學家有400多畝地,兩個兒子,一個在烏魯木齊,一個在沙灣,都有著不錯的工作。
和其他村民一樣,李慶學在市里也買了房,每年冬季,村里人都去了城市貓冬,只留下一戶養牛羊的人在這里守著,這里真的變成了“一個人的村莊”。不久前,村里的圖書室里多了幾本劉亮程的書,李慶學翻了翻,“嗨,這不就是寫的我們小時候的生活嗎?”
鎮里的農耕文化博物館。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劉萌萌攝
在對家鄉的書寫中抵達故鄉
作家李穎超初識劉亮程,是在伊犁賓館參加《中國西部文學》的筆會。初中畢業后,劉亮程讀了個中專,畢業后分配回家鄉做農機管理員,成為一個閑散的鄉村詩人。
李穎超說,在那次筆會上,一個叫劉亮程的詩人讓大家記住了沙灣這個地方,“彼時的劉老師燙著大波浪,戴著蛤蟆鏡,穿著西裝喇叭褲,這就是我對沙灣和沙灣人的第一印象?!?/p>
小有名氣后,劉亮程進了城,在烏魯木齊做了一名文學編輯,他的詩歌寫作在這里也終結了。“一是因為詩歌是我青春期的一種寫作,離開家鄉時,我30多歲了;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在城市打工,過著太現實的生活,心中的詩意被打斷了?!庇谑?,劉亮程寫起了散文,《一個人的村莊》橫空出世。
一天黃昏,劉亮程行走在城市,看到落日越過樓房,慢慢地向西邊落去,“我的家鄉正是在烏魯木齊的西邊,那里的漫天晚霞,一定把所有的草木、莊稼、房屋和晚歸的人們,都染得一片金黃,就像我小時候看見的一樣?!?/p>
劉亮程認為,一個作家的寫作,大多是從家鄉出發,攜帶著對家鄉的所有情感,在對家鄉的書寫中,一步一步抵達故鄉?!凹亦l是你地理意義上出生的地方,通過一條路你就可以找到;而故鄉是一個心靈深處的所在。家鄉需要我們離開,到了遠方,獲得了認識她的能力,再把她重新撿拾起來,然后她才成為故鄉?!?/p>
從偏遠村莊出來的劉亮程一直在自己的那個名為“黃沙梁”的小村莊生活、思考,那里埋藏著溫厚的親情、珍貴的歡樂和生命的記憶。那個“黃沙梁村”成為了文化意義上的村落,被讀者解讀為人類靈魂的家園。
每年清明節,劉亮程總會惦記著回到家鄉,為埋葬在這里的父親燒紙、祭食,幾年前,家里的老房子被推倒重建,兒時他常躺著的柴垛和羊圈也沒了,劉亮程有些失落。“如果沒有那些舊房子和路,沒有揚起又落下的塵土,沒有與我一同長大仍舊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沒有還在吹刮著的那一場一場的風,誰會證實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p>
50歲出頭時,劉亮程更加想念故鄉了,在天山東麓一個名叫菜籽溝的小村莊,他定居了下來:三兩房屋散落在小溪和山邊,從任何角度看都是一幅山水畫。菜籽溝似乎喚醒了他在《一個人的村莊》中遺失的舊夢。
無論菜籽溝還是太平渠,劉亮程都在固執地堅守著他的“一個人的村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