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國家疾控局發布《高溫熱浪公眾健康防護指南》。兒童、孕婦、老年人和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以及戶外作業人員是高溫熱浪健康防護的重點人群,在高溫熱浪下需加強自身防護。
一、基礎知識
1. 高溫熱浪
【資料圖】
《高溫熱浪等級》(GB/T 29457—2012)將高溫熱浪定義為氣溫高、濕度大且持續時間較長,使人體感覺不舒適,并可能威脅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增加能源消耗、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天氣過程。
2. 高溫熱浪健康影響
高溫熱浪可直接引起熱疹、熱水腫、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等熱相關疾病。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是重癥中暑的三種不同臨床表現,具體如下:
(1)熱痙攣。大量出汗后出現短暫、間歇發作的肌痙攣,伴有收縮痛,多見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腸肌為著,呈對稱性。體溫一般正常。
(2)熱衰竭。出現以血容量不足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如多汗、皮膚濕冷、面色蒼白、惡心、頭暈、心率明顯增加、低血壓、少尿,可伴有眩暈、暈厥。體溫常升高但不超過40℃,部分患者早期僅出現體溫升高。
(3)熱射病。出現以體溫明顯增高及意識障礙為主的臨床表現,表現為皮膚干熱、無汗、譫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癲癇樣發作、橫紋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體溫高達40℃及以上。
高溫熱浪可加劇循環、呼吸、泌尿及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引起心臟病和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發作;引發嚴重肺部疾??;造成腎功能急性下降,嚴重時導致腎衰竭;還可引起精神與行為障礙,引發認知障礙、焦慮、抑郁等系列精神疾患,進而導致事故傷亡事件增加。高溫熱浪期間過多暴露于高強度紫外線輻射,還會對皮膚和眼睛產生不良影響。
3. 高溫熱浪健康防護的重點人群
重點人群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為敏感人群,如兒童、孕婦、老年人等人群;第二類為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如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精神與行為障礙、腎臟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類為戶外作業人員,如農民、建筑工人、環衛工人、快遞員等人員。
4. 高溫熱浪預警信息
(1)高溫預警信號。《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防御指南》規定高溫預警信號分三級(詳見表1)。
(2)熱健康風險預報預警干預信息。包括健康風險監測、健康風險警示、健康風險預警信息(詳見表2)。
二、基本理念
1. 科學有效的個體防護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溫熱浪的健康危害。
2. 及時發布高溫預警和熱健康風險預報預警干預信息,指導公眾做好科學防護,可有效減少健康損失。
3. 兒童、孕婦、老年人等敏感人群,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人群在高溫熱浪下需加強自身防護。戶外作業人員的高溫熱浪健康防護需重點關注。
三、一般人群防護措施建議
1. 保持室內環境涼爽
(1)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室內溫度較高時,可以使用降溫設備降低環境溫度;夜間和清晨時段可通過開窗通風降低溫度。室內濕度不適宜時,可以使用除濕或加濕設備調節室內濕度。
(2)減少太陽直射。關閉朝陽的窗戶或使用遮陽簾、窗簾等遮擋陽光直射。
(3)減少室內電器設備的使用。關掉不必要的燈和易產熱的電器設備;防范因用電量過高,導致電線過載而引發的火災。
2. 減少室外高溫暴露
(1)減少外出。盡量避免室外體力活動和戶外運動;若需外出活動,盡量避免高溫時段外出。
(2)注意防曬。外出穿輕便、寬松、淺色的衣服,并使用防曬用品。
(3)在陰涼處活動。盡量避免高溫環境與太陽直射,宜在陰涼處活動。
(4)減少體力消耗。高溫天氣如需外出,應減少劇烈活動并注意及時休息,避免過度的體力消耗。
3. 關注身體健康
(1)準備防暑降溫藥品。將防暑降溫藥品妥善儲存,身體不適時服用(以藥品說明為準);若患有慢性基礎性疾病或長期服用多種藥物,應咨詢醫生。
(2)注意調節飲食。及時飲水,準備防暑降溫飲品,適量冷飲,避免飲用含酒精、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飲品;少食多餐,飲食要清淡易消化。
(3)關注體溫變化。及時測量體溫,體溫異常時可使用冷水、冰塊、冰袋、冰毛巾等降溫用品,對皮膚、衣服或頸后進行物理降溫,條件允許時沐浴、沖涼。
(4)關注不適癥狀。外出隨身攜帶解暑藥品,一旦出現中暑,可用所帶藥品緩解癥狀。若出現頭暈、頭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紅、皮膚灼熱、體溫略高于正常等中暑先兆癥狀,應及時尋求幫助,盡快轉移到陰涼處休息,并測量體溫,補充水分;若出現肌肉痙攣,應立即在陰涼處休息,并適當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飲品;若不適癥狀持續存在,應及時就醫。
(5)癥狀嚴重即刻就醫。若出現皮膚灼熱、意識模糊、激動、言語不清、易怒、譫妄、抽搐和(或)昏迷,即刻就醫或呼叫救護車,同時立即在陰涼處休息,將降溫用品放在頸部、腋窩和腹股溝進行降溫,并測量體溫,保持通風。
四、重點人群防護措施建議
重點人群在做好一般人群防護措施的基礎上,還需要根據下述措施建議加強自身健康防護。
1. 敏感人群
(1)盡量避開高溫。避免劇烈活動,使身體得到充分休息;鼓勵在戶外玩耍的兒童盡可能待在陰涼處,孕婦和老年人盡量待在涼爽的室內。
(2)保證水分充足,補充電解質。主動、多次、適量飲水,不要感覺口渴才喝水;適當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飲品,避免飲用含糖量過多的飲品;注意尿量及顏色,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表示體內水分不足。
(3)保持溝通聯系。與家人和鄰里保持聯系,及時獲取他人幫助與照顧。獨居老人宜每天探望,并將聯系方式留給鄰居或社區。
2. 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
(1)及時補充水分。主動、多次、適量飲水,不要感覺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飲水量或者需要服用利尿劑,及時詢問醫生合理的飲水量。
(2)減少運動。不進行劇烈活動,使身體得到充分休息;若必須鍛煉,盡可能安排在一天中較涼爽的時間。
(3)適當補充電解質。通過餐食和飲品適量補充身體流失的電解質;若正在進行低鹽飲食,應咨詢醫生。
(4)保持聯系。與家人和鄰里保持聯系,及時獲取他人的幫助與照顧。
3. 戶外作業人員
(1)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在中等強度作業活動中,應每15至20分鐘喝1杯水(200mL~300mL);應在口渴前喝水,以保持身體水分。及時攝入含鹽和礦物質的餐食和飲品,補充身體流失的電解質。
(2)保持涼爽。宜穿著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卻背心等;及時更換被汗水浸濕的衣物。
(3)合理安排戶外作業時間。盡可能將高溫暴露較多的工作安排到一天中較涼爽的時間;戶外作業人員應定時休息,休息應在陰涼處或有降溫設備的場所進行;可在高溫時段采取輪班制度,盡可能增加作業人員休息時間與頻率。
(4)預防職業性中暑。減輕勞動強度,放慢勞動速度,若出現中暑先兆癥狀時,應立即移至陰涼處休息,適量喝水降溫;病情嚴重應即刻就醫或呼叫救護車。
(5)定期健康體檢。戶外作業人員在上崗前和在崗期間宜定期進行常規職業健康檢查和應急職業健康檢查,嚴禁患有慢性腎病、未控制的高血壓、未控制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未控制的糖尿病、全身瘀痕面積≥20%、癲痛等人員從事高溫作業。(實習記者 柴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