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張蓓
近日,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以下簡稱“新疆非遺館”)的奠基儀式暨開工典禮在烏魯木齊舉行。從設計圖紙到破土動工,這座令人期待的“寶藏”展館年底將完成主體建設;從無形到有形,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也必將璀璨綻放。
在文化保護傳承的語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表達相對的含義,從字面就不難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的特點。也正是因為這種特點,它的保護和傳承方式就更為復雜、難度也更大,需要通過有形、有感、有效的載體,來承載和表現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重大的寶貴遺產。
新疆歷來是多元文化薈萃的地區,在天山南北,各族群眾在共同生產生活的歷史長河中孕育的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中華文化的瑰寶。截至目前,新疆有非遺代表性項目5425個,其中3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94個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315個入選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些分布廣泛、內涵豐富、體量巨大的文化瑰寶需要一個集中固定的場所來保護、傳承、展示。據報道,建成后的新疆非遺館不僅將完整呈現新疆非遺的全貌,展示非遺記錄保存成果,更集活態展示、傳承教學、互動體驗、研學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多種功能于一體,無疑是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認同的又一文化大觀。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而新疆非遺館恰如其分地對“百川匯流”進行了具體而生動的演繹。展館在設計和建設的過程中,細節上飽含深意的構思、建設企業對“文化潤疆”項目的社會責任擔當已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再試想場館建成揖客之際,一室之內便可以聆聽瑪納斯古樸悠遠的吟唱、可以目睹艾德萊斯綢在絲線與飛梭的交織中延伸、可以感受那達慕熱烈激情的氛圍,甚至可以自己動手,讓一張桑皮紙在反復捶打中成形、讓一塊柔軟的面團在馕坑里變得焦香——徜徉在如此琳瑯滿目的文化寶庫中,怎能不感慨中華文化是如此博大包容、各民族的心血智慧凝結成的瑰寶是如此富有魅力,更會感動于中華文化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創造力。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通過新疆非遺館這樣的有形承載,中華文化共同性將通過實物實景實事得到充分展現、直抵人心。參觀、交流、體驗的過程,就是一場場文化的春雨,必將滋潤著各族游客的心田,讓中華文化牢牢扎根、葉茂根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