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雅》曰:“南有嘉魚,烝然罩罩”,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因此得名。
嘉魚毗鄰長江,自古風華物茂。20世紀80年代起,這座小城開始發展蔬菜產業,時至今日,已為全國知名的蔬菜基地,與山東壽光并稱“北有壽光,南有嘉魚”,2023年獲授“中國甘藍之鄉”。
“蔬菜長廊”的甘藍長勢喜人。鄭子顏 攝
嘉魚地處江漢沖積平原,土壤主要為灰潮沙土壤和輕粘土壤,適宜露地越冬蔬菜生長;屬副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光照充分,冬季冷涼,適宜秋冬和冬春喜冷涼蔬菜的生長。此外,嘉魚坐擁33個大小湖泊,有效排灌面積達31.4萬畝,能夠保障旱澇保收。
嘉魚縣潘家灣鎮,是當地最大的“菜籃子”。在這里,有一片長約10公里,面積約2.7萬畝的集中種植區域,貫連潘家灣村、肖家洲村、四邑村等村,年產綠色蔬菜21萬噸,輻射帶動潘家灣鎮蔬菜種植面積達10萬畝,當地人稱之為“蔬菜長廊”。
蔬菜長廊。鄭子顏 攝
潘家灣鎮主要種植當地最有代表性的“兩瓜兩菜”,上半年種冬瓜、南瓜,下半年種甘藍、大白菜。
臨近甘藍采摘季,在“蔬菜長廊”,連片的甘藍滿目蔥蔥、葉球飽滿,如同一顆顆鑲嵌在田間的綠寶石。
“蔬菜長廊”的甘藍長勢喜人。鄭子顏 攝
還有十來天,甘藍就要上市了,菜農們正忙著松土、除草,同樣忙碌的,還有甘藍“經紀人”。
菜農田間勞作。鄭子顏 攝
潘家灣鎮種植技術員劉朝輝介紹,甘藍“經紀人”像是連接市場和農戶的“橋梁”。種子剛種不久,“經紀人”就開始聯系菜農收購蔬菜,從蔬菜采摘、打包、裝車到銷售,都有專人負責。在潘家灣鎮,就有約300名“經紀人”,大伙兒同心協力,把菜賣得更好、更遠。
航拍“蔬菜長廊”。鄭子顏 攝
“以前,菜農最遠只能把蔬菜賣到咸寧市區,在‘經紀人’的幫助下,蔬菜不僅可以賣到全國、賣到海外,還可以在網絡直播間賣,既拓寬了菜農的銷售渠道,還能夠增收。”劉朝輝說。
種菜40年的潘家灣菜農葉祥松種植有40畝菜地,他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可以產8000斤至12000斤甘藍,每斤甘藍可以賣到6毛錢,年收入可以達到20萬元左右,比以前種植棉花翻了至少10倍。
菜農田間勞作。鄭子顏 攝
據介紹,這些甘藍名叫“思特丹”,為晚熟圓球越冬品種。多年前,國產甘藍種子在市場上難覓蹤跡,國內越冬甘藍種植以日本、荷蘭等國外品種占主導,但面臨“水土不服”的難題。
“中國甘藍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團隊與湖北金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攻關,在嘉魚進行品種篩選、培育,2018年,“思特丹”橫空出世,適合本地生長,能夠抗病、抗寒,是優質的甘藍品種,現成為長江流域越冬甘藍主栽品種。
劉朝輝說,嘉魚種植的“思特丹”口感清甜,不僅適合做手撕包菜、干鍋包菜等家常菜,也很適合做泡菜,在韓國市場頗受歡迎。
航拍“蔬菜長廊”。鄭子顏 攝
目前,“蔬菜長廊”內有8個蔬菜品種獲得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認證,“嘉魚甘藍”品牌獲評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建立健全聯農帶農富農機制,探索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生產模式,流轉土地面積1.8萬余畝,流轉率達66%。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64家、營銷協會2個,帶動周邊1.7萬農民參與經營、務工,蔬菜產業為農民人均提供收入1.6萬元。
航拍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鄭子顏 攝
據嘉魚縣委書記王永介紹,近年來,嘉魚縣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大力實施綠色防控,實現育苗、種植、施肥、管理、檢測、銷售“六統一”,對蔬菜生產環節進行全程跟蹤管理,蔬菜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100%。
航拍“蔬菜長廊”。鄭子顏 攝
嘉魚縣先后獲評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縣、全國農業標準化蔬菜生產示范縣、中國特色農產品(甘藍)優勢區。目前,全縣蔬菜面積29萬畝,年產量127萬噸,是武漢市四大蔬菜供應基地之一。嘉魚蔬菜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日本、韓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