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新銳公司排名快速上升,上半年產品募集發行強勢
今年上半年,部分新銳基金公司勢頭強勁。數據顯示,在135家基金公司中,非貨幣理財基金規模排名中,成立不到一年的睿遠基金上升速度最快,上半年規模達到58.85億,較去年底大幅提升50位;蜂巢基金最新規模為37.52億元,排名較去年底上升41名;中庚基金最新規模58.21億元,排名較去年底提升24名;另外,朱雀基金、湘財基金的排名也分別較去年底上升了十幾位。
據記者了解,這些基金公司多憑借品牌效應、市場渠道、特色定位等實現較好開端。年初市場回暖,他們也斬獲不錯的募集成績。今年3月,睿遠成長價值基金首發,受到市場熱捧,有效認購金額高達700億,最終成立規模58.75億元。
中庚基金3月份發行的中庚小盤價值基金,首募規模達到32.66億元,而且主要來自個人投資者。6月份,該公司又發行了中庚價值靈動基金。據了解,得益于公司的品牌定位和投研人才配置,募集情況也不錯。
蜂巢基金今年1月和4月分別發行了蜂巢卓睿靈活配置、蜂巢添鑫純債兩只基金,募集規模分別為4.32億元、33.7億元。據了解,首只混合基金以零售客戶為主,走主流券商和銀行零售渠道;第二只純債基金以機構客戶為主,包括銀行、券商和信托客戶等,該基金自4月底成立到現在,基于對宏觀經濟和貨幣市場的判斷,布局金融債、利率債等,取得不錯收益。
弘毅遠方基金在今年1月7日發行了弘毅遠方消費升級基金,募集規模4.04億元,得益于消費行業的大行情,基金成立以來單位凈值增長率超過17%。該公司在6月17日又推出了弘毅遠方國證民企領先100ETF,發力細分領域指數產品。
“私轉公”的朱雀基金也在今年6月10日發行了首只產品———朱雀產業臻選混合基金,首募規模8.5億元,大部分是個人客戶認購。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分析師楊晗認為,今年上半年權益市場上漲,公募基金管理規模較去年實現正增長。雖然新銳基金公司在行業競爭中仍處于劣勢,但部分公司個人股東為業內認可度很高的專業人士,這些明星基金經理在募集資金時顯示出較強的吸金效果,各大銀行渠道提前預熱宣傳也助力不少;此外,部分“個人系”基金公司股東為多年銀行資管從業背景專業人士,這讓公司在機構業務上更具優勢。“當然,這批基金公司目前尚未建立自己完善的產品線,未來發展如何有待觀察。”
新銳基金公司發展分化,定位、業績等出現差異化
2017年以來,證監會先后批復了約20家新基金公司,以個人系為代表,還有私募系、券商系等。根據2019年半年度規模數據統計,2017~2018年成立的這批基金公司,已有12家推出公募產品30只,規模合計232.53億元。管理基金規模最大的為睿遠基金,旗下1只產品,規模達到58.85億元;其次是中庚基金,管理產品2只,規模合計58.21億元;蜂巢基金位列第三,管理基金2只,規模合計37.52億元,這三家加起來占新公司管理總規模的近七成。另外,博道基金、東方阿爾法基金的管理規模也比較大。但同時,部分新公司規模在持續下降,公司管理規模不到1億。
在“百舸爭流”的大資管新時代,這些新銳基金公司面臨較大行業競爭壓力,但一些公司憑借明確定位、業績表現、品牌和渠道建設等突出重圍,也有一些公司則因為業績下滑、定位不明確等問題。
蜂巢基金副總經理廖新昌告訴記者,他們對機構投資者的需求比較了解,在固收投研方面有經驗有信心,現在的產品線以固收為主,根據不同客戶需求開發多元化產品線。“蜂巢基金定位差異化,基于公司的相對優勢和特色,發力‘固收+’,客觀上和其他主打權益的基金公司,形成了錯位競爭,跟同期成立的公司沒有正面沖突。成立一年多來,我們的團隊和投資人都比較穩定,在發展初期有不錯的表現。”
滬上一家新銳基金公司憑借旗下基金經理的知名度和業績表現,發展也十分迅速。據該公司介紹,2018年成立之初,公司便已清晰定位:深耕價值,聚焦主動權益投資。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發行了兩只權益類基金,首募規模在同期成立基金中排名靠前。得益于產品業績的穩定增長,公司規模呈現健康增長態勢。
弘毅遠方基金表示,公司成立后經過充分準備,立足比較優勢,聚焦權益產品,發行了國企轉型升級和消費升級混合基金,發行規模達到預期。“公司將上述兩只基金作為種子基金,嚴格貫徹價值投資理念,努力提升基金業績,在做好業績的基礎上做大規模。兩只基金自成立以來運作穩健,在嚴控風險敞口的前提下追求收益回報。”
朱雀基金去年設立,沿襲了朱雀投資的核心投研團隊和合伙制文化,從朱雀的品牌影響力獲益不少。“對于管理規模,我們不急于求成,而是潛心做投資,讓管理能力始終走在規模前面。規模并非衡量資管機構的唯一指標,為投資者‘持續創造價值’才是關鍵。長期來看,二者呈現的是正相關關系。”
恒越基金表示,作為自然人股東背景的基金公司之一,更多的是以市場化發展為主,并未謀求迅速發行很多產品,而是集中資源和精力站穩腳跟。大多新公司在發展初期,較難達到各類主要機構客戶或大型渠道的準入門檻,加上券商交易結算模式下,除主券商合作方以外的其他渠道銷售動力相對減弱,發展面臨很大壓力;同時,受限于客戶資源和同業伙伴資源,新公司在債基、貨基等固收類產品方面較難與成熟公司相比。在指數化方面,想要與已完成跑馬圈地的頭部公司競爭,也需付出更多的投入,因此更可能的機會仍然是追求“精品店”而非“大而全”。
“新公司投研團隊具有較強市場號召力影響力的是少數,背靠股東資源也并非長久,突圍路徑可能千差萬別,但歸根到底離不開持續穩健的業績回報、對特定渠道的精耕細作、順應需求且節奏適當的產品創設或創新、鮮明特色的觀點和自成一體的風格策略。”恒越基金表示。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