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距離越近,交流思想、信息的機會越多。而細胞之間距離靠近,也會有“化學反應”。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物理擠壓細胞及其內含物,可以使細胞的生長和分裂速度超過正常水平。該研究為類器官培養和再生醫學器官移植開辟了新思路,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13日的《細胞干細胞》雜志。
雖然擠壓生物體使其生長聽起來有違常識,但研究小組解釋說,擠壓的作用是將細胞中的水分“擰”出來,使蛋白質和其他細胞成分也被更緊密地堆積在一起。同時,蛋白質可沿特定信號通路聚集,幫助細胞維持干細胞狀態,細胞因此可以快速生長并分裂。
為了研究物理擠壓對細胞的影響,研究人員使用不同重量的凝膠對不同類型的細胞進行擠壓。報道稱,這可使細胞大小發生顯著改變,體積壓縮到原體積的約10%—30%。他們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細胞會隨著壓力的增加而變硬,被擠壓的細胞內含物更緊密,活動更少。
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副教授郭明(音譯)及其同事在培養皿中培育了人類結腸類器官,并通過向培養皿中注入聚合物來“擠壓”類器官。聚合物的注入增加了每個類器官周圍的滲透壓,迫使細胞中的水分流出。研究人員觀察到,參與激活Wnt通路的特定蛋白質緊密堆積在一起,更有可能激活該信號通路及其調節生長的基因。
研究結果表明,那些被擠壓的類器官比沒有被擠壓的類器官生長得更大、更快,其表面也有更多干細胞。這證明了擠壓確實影響類器官生長,細胞的行為可能會因其所含水分多少而改變。
郭明表示,只要簡單地擠壓細胞,促進其“干細胞化”,可以引導細胞快速培養類器官,如人工腸、結腸等,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器官功能和測試各種疾病候選藥物的途徑,也可應用于再生醫學的器官移植。
未來,研究人員將繼續探索細胞的“擠壓”,并將其作為加快類器官生長的一種方式。他們還可能會用這些人造器官來測試新的個性化藥物。
總編輯圈點
這項研究不禁讓人聯想到醫生對我們的一些建議,比如臉上的痘痘不要隨便擠,免得留下疤痕;身上偶爾出現淋巴結發炎,不要使勁揉,以免腫得更厲害。擠壓導致細胞加速生長,會不會就是其背后的科學原理?除了指導我們日常的衛生習慣之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項發現也為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發,有望幫助科學家更快、更好地培育人造器官。
標簽: 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