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對全球貿易的貢獻不僅在量,還在于質。良好的營商環境、巨大的市場潛力等,成為眾多外資企業規避產業鏈供應鏈“斷鏈”風險的首選因素。不僅如此,創新能力及產業優勢,也為外資企業拓展了市場空間。德國央行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德國對華投資創歷史新高,達73億歐元。海外媒體認為,德企通過對華增資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凸顯其對中國市場活力和創新實力的認可,同時反映出美西方對華所謂“去風險”政策的不得人心。
一段時間以來,中德之間基于市場規律形成的產業分工合作,被部分美西方政客歪曲為“對華依賴”,并借此拋出所謂“去風險”政策主張。事實上,德企在華擴大投資,基于其成熟的市場考量,是對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積極回應,也是對中國制造業優勢完備和營商環境提升投下的信任票。
不僅僅是德企,有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仍是包括外企在內的各類經營主體投資興業的沃土。商務部近期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1654家,同比增長11.4%。海關最新進出口數據也印證了上述判斷:今年以來,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資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月度進出口值已連續5個月同比增長,外資企業在促進我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全球經貿往來放緩、貿易增長乏力,各種風險挑戰明顯增多。中國良好的營商環境、巨大的市場潛力等,成為眾多外資企業規避產業鏈供應鏈“斷鏈”風險、鞏固其市場競爭力的首選因素。不僅如此,中國在新能源等賽道上的創新能力及產業優勢,也為外資企業拓展了新的市場空間。
從更長時間維度看,全球貿易增速放緩或將是一個長期趨勢,國際貿易體系也在發生著結構性變化。一邊是基于產業分工合作、市場優勢互補而形成的全球經貿深度融合,另一邊是美西方推出的“小院高墻”“友岸外包”“去風險化”等一眾眼花繚亂的操作,給本已放緩的全球經貿往來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顯然,一個短鏈化、碎片化、局域化的貿易市場,并不是各方愿意看到的。相反,當前全球市場的增長格外需要國際社會達成廣泛共識,只有秉持開放心態,增進交流合作,才能真正形成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合力,才能實現彼此的共同發展、互利共贏。
我國近期發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在服務業開放上持續壓減負面清單數量。這是在2017年至2021年連續5年修訂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后,對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作出的再“瘦身”,充分彰顯了我國擴大國際合作的積極意愿和支持經濟全球化的鮮明態度,也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提供了生動注腳。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我國圍繞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資,在強化要素保障、維護公平競爭、便利人員流動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與新版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形成疊加放大效應,對于鞏固提升外資在華發展信心、提高外資參與產業鏈供應鏈的協作深度將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對全球貿易的貢獻不僅在量,還在于質。近年來,我國高端制造和高新技術貿易比重顯著加大,對于推動全球貿易數字轉型和綠色增長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引擎作用。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推動深化國際貿易體系和相關治理體系改革中,能夠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市場經濟體利益,同時在維護全球多邊貿易秩序中發揮更多建設性作用、產生更廣泛影響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