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大門刷卡就進,不測體溫、不查出入證;菜場入口“早嚴晚松”,防控人員到點下班;測溫槍常常“虛晃一槍”,測與不測多在一念之間……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媒體卻報道出個別社區、小區出現了工作走過場的現象,著實令人擔憂。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陣地。守護北京這座超大型城市的健康安全,社區環節必須抓緊抓實。一個多月來,廣大社區積極行動,無論是實行封閉管理,嚴查人員進出,還是地毯式摸排,實時掌握居民健康狀態、行動軌跡,種種嚴格舉措取得了不錯的防控效果。但隨著時間推移,當嚴字當頭漸漸成了名嚴實松甚至有名無實,無異于是給窮途末路的病毒“開綠燈”。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雖然媒體報道的是個案,但這種管理洼地和防控疏漏會極大侵蝕既有防疫成效,必須及時糾正修補。
不可否認,基層防疫壓力很大,一些小區也存在周邊環境復雜、物業公司缺位、人力物力有限等諸多客觀不利條件??墒?,這些都不是敷衍了事的借口。疫情防控不易,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相應地,基層防控就更加需要因時制宜、因小區制宜,乃至因單元制宜。分析來看,一些小區出現的管理問題雖不盡相同,但根子卻都在不“嚴”不“細”上。就拿測溫槍遇冷常失靈來說,有的小區綜合未發熱人群體溫狀況,設定了一個戶外測溫基準值,有的則通過給測溫槍貼上“暖寶寶”確保其能夠正常工作。事實說明,要想解決問題,辦法終究是有的,而對問題視而不見,干脆拿規矩當擺設,顯然是守土失責。
綜合來看,在從嚴從細防控、熱心貼心服務方面,各社區其實有不少成功思路可以借鑒。如居民太多不好管理,發放“雙色出入證”,快速分辨返京住戶和未離京住戶;“關卡”太多,小區、菜市場等出入證互認,簡化登記流程避免人員聚集;買菜難,社區協調企業將流動菜站、蔬菜直通車開到“家門口”;電話溝通不暢,上門貼“請聯系居委會”暖心小紙條……疫情防控,嚴字當頭,然而隔離病毒,不隔離愛,工作細節中亦有溫情。遵循這樣的防疫邏輯,就能堵上一些死角漏洞,化解一些槽點難點,筑牢社區這道防線。
疫情防控阻擊戰,同樣是社區加強管理的一個契機。開放小區隨意進出,人員混雜;老舊小區物業不作為,管理松散,環境臟亂差……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是現在才有,只不過事關生命健康,居民的感觸更深,物業、社區等責任單位的壓力更大,各方攜手補短板的意愿更迫切。這種情況下,社區、街道等基層組織凝聚人心也相對容易,不妨開動腦筋,借機摸準各方利益訴求的“最大公約數”,破解一些“老大難”問題。“小社區”承載著“大民生”,從快從嚴補上管理漏洞,不只是防疫需要,也利在長遠。
一篙松勁退千尋。前一階段大家共同努力形成的成果,還需要下一階段大家來共同珍惜、保持和鞏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需要各方擔起主體責任,把好防疫關口,激發齊心“戰疫”的力量,釋放攜手前行的長久動能。(晁星)
標簽: 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