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華提供的《房地產借款抵押合同》《抵押借款協議》和上海市公安局楊浦分局的《立案告知書》等相關材料的復印件。
本報記者 沈童睿攝
一段時間以來,發生在不動產交易、民間借貸領域的欺詐行為頻頻出現,手段不斷翻新,群眾反映強烈。
近日,本報收到一位老年讀者的來信,反映自己賣房子惹了官司背上債。通過采訪,記者發現,面對精心設置的陷阱,受害群眾往往缺乏用法律保護自己的能力,在舉證方面處于劣勢。
我們希望通過報道,揭露這類詐騙手法,以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同時提醒群眾,在處置大額財產時,一定要增強法治意識,不貪圖小利、不輕信他人、不草率簽字,不給形形色色的違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
——編 者
2016年,上海市民周麗華女士打算出售位于上海市楊浦區的商鋪。中介告訴她,買賣商鋪需要交很高的稅,如果改為簽訂房地產抵押借款合同,不僅可以把房子賣掉,還可以“避稅”。于是,周麗華通過中介簽訂了借款協議,以為到期不還款,債權人將房屋收走,自己拿到借款,收益與賣房的效果是一樣的。不料,不僅借款沒有如數到賬,自己還因借款未還成了被告、成了失信被執行人。
如此蹊蹺的事情,經過究竟是怎樣的呢?記者赴上海、江蘇進行了實地調查。
一筆交易,產生兩份不同的抵押借款合同
“我被這伙人相互串通欺騙了,現在房產沒了,錢也沒如數到手,還成了失信被執行人。”本來是賣房,卻背上一身債,62歲的周麗華女士提到這場糾紛,情緒很激動。
周麗華說,她利用多年積蓄購買了位于上海市楊浦區河間路的63、65、67號商鋪。2016年10月,周麗華打算將商鋪出售。通過跟自己打過交道的中介楊某蕓,周麗華接觸到了一名叫袁某法的購房人。雙方講定,交易達成后,周麗華可以拿到1450萬元。
不過記者發現,兩人所簽訂的并非房屋買賣合同,而是一份房地產抵押借款合同。周麗華說:“中介告訴我,商鋪進行買賣,要交的稅比較高,建議采用抵押的辦法來交易。”具體方案是,由周麗華向袁某法借款1450萬元,以河間路63、65、67號商鋪作為抵押物。3個月借期滿后,周麗華不用償還這筆錢,商鋪按照違約責任條款,過戶給袁某法。當時就是圖這點便宜,周麗華便同意了對方的方案。
但周麗華后來發現,事情并非說的那樣順利。袁某法并未一次性把錢款全部打給周麗華,而是從2016年11月22日開始,斷斷續續地或由本人或通過其他人的賬戶打給她。截至2017年1月26日,周麗華總共才收到770萬元。這個數字與事先講定的1450萬元相去甚遠,周麗華只好繼續找袁某法、楊某蕓催要。
到了2017年5月,錢款還沒全數拿到,周麗華卻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一個叫陳某偉的人,說要我還他們老板王某剛的利息。”周麗華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要說借貸,也是發生在她和袁某法之間,這個陳某偉是誰?怎么會跟叫王某剛的人扯上關系?利息又是從何而來呢?
周麗華找袁某法討說法,袁某法卻只說這是中介楊某蕓的過錯。不過袁某法表示,既然承諾了保證周麗華到手1450萬元,他會在付足房款之外,償還陳某偉所要的利息,但他手上的資金暫時周轉不開,需要周麗華先行墊付,等資金到位了,會如數補償。
周麗華再次聽信了袁某法的話,“約定的1450萬元有了保證,新冒出來的利息也有人能幫忙償還,便也沒深究這筆利息的來源”。于是,周麗華先后打了128萬元的利息給王某剛。
直到2017年7月份,那位叫陳某偉的人,將一份1000萬元的借款協議發給周麗華,她才清楚意識到自己除了跟袁某法的資金往來之外,竟然冒出一筆大額債務。這時,周麗華覺得自己可能上當了。
為“走流水”辦了銀行卡,卻被中介人員控制
周麗華認為,問題就出在2016年11月12日,她和楊某蕓前往上海市楊浦區房地產交易中心做抵押權證手續的那一天。據她回憶,當時交易中心人很多,楊某蕓說號已經叫到了,要快點簽合同,就拿出一份三頁紙的協議,直接翻到最后一頁,要周麗華在借款人處簽字,而出借人簽名處卻是一片空白,也沒有日期。
楊某蕓解釋說,簽了這份協議可以馬上放款1000萬,等“走完流水”就會把剩下的450萬元打給周麗華。周麗華說,協議一簽好,便被楊某蕓抽走了,具體內容她沒有看到。而為了“走流水”,簽訂協議的當天下午,楊某蕓還帶她去浦發銀行,以周麗華的名義辦了一張銀行卡。此后,這張卡和U盾就由楊某蕓保管。
周麗華沒有看到的前兩頁協議上寫著,乙方周麗華共向甲方王某剛借款人民幣1000萬元,借款期限為2016年11月12日至2017年11月11日,每月利息為借款總額2%,也就是人民幣20萬元。協議還寫道:“乙方自愿以其所有的不動產為上述借款本息提供抵押擔保”。被抵押的不動產為“上海市楊浦區河間路63、65、67號底層二層”,也就是周麗華打算賣給袁某法的商鋪。
“我看楊某蕓他們也是有公司的,以為什么都很正規。當時也是疏忽了。”周麗華懊惱地說。
“借款”進入銀行卡,當天又被轉給并不認識的第三人
2018年初,周麗華突然收到江蘇省太倉市人民法院的傳票。原來,是王某剛將周麗華告上法庭,理由是,2016年11月22日、23日王某剛共向周麗華匯付1000萬元。至借款期滿,周麗華除按期支付利息外,沒有歸還借款本金。他要求周麗華歸還借款1000萬元,并支付自2017年11月12日起至實際付款日止按年息24%支付利息。
“我從來沒有去過太倉,怎么會在太倉做了被告?”周麗華很疑惑。法官解釋,這份1000萬元的抵押借款協議寫明,發生糾紛由合同簽署地江蘇省太倉市人民法院審理。周麗華更疑惑了,“明明是在上海的交易大廳簽的字,怎么會寫上簽署地是太倉?”周麗華認為,“這里面有貓膩”。
2018年7月10日,本案在太倉法院開庭審理。
那份1000萬元的抵押借款協議,以及周麗華向王某剛支付利息的記錄都成了確認雙方借貸關系的證據。法院的判決最終支持了王某剛的訴訟請求,要求周麗華歸還借款及未付利息。
“不應該這么判的。”周麗華覺得,她跟王某剛之間并不存在借貸關系。王某剛向法庭提交的銀行交易明細顯示,他在2016年11月22日、23日分4筆各250萬元給周麗華的浦發銀行賬戶轉賬,合計1000萬元??墒侵茺惾A說,用于接收這筆錢的浦發銀行卡從辦卡至今都不在自己手中,錢她沒有拿到。此前她拿到手的770萬元,是袁某法打進她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賬戶中的,也和這筆1000萬的錢款無關。
為了證明自己沒拿到錢,周麗華提供了她名下那張浦發銀行卡的交易對手查詢報表。這份表格顯示,王某剛確實在2016年11月22日、23日往這張卡里打進了合計1000萬元的資金。可是,每筆進賬均在打進這張銀行卡的當天又被轉出。其中990萬被轉給了一個叫李某青的人,另外10萬則轉回給了王某剛。而這個李某青,周麗華說她根本不認識。
記者帶著這一情況,在太倉法院采訪了本案的主審法官高平。高平說,審理此案時,周麗華確實聲稱浦發銀行的那張銀行卡不在自己手中,也沒有拿到1000萬元錢款,但是她“什么證據也沒有提供”。記者查閱庭審筆錄,也證實了這一點。
周麗華說,她沒有打過官司,以為把自己的遭遇講出來,法官會主動搜集相關證據。
上海公安已經立案,之后房子被太倉法院拍賣
敗訴之后,周麗華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于2018年8月2日向上海市公安局楊浦分局報案,反映自己被誘騙簽下抵押借款合同的情況。8月7日,楊浦分局決定立案,并向周麗華出具了立案告知書。
因周麗華未按判決書要求如期歸還借款及利息,王某剛向太倉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太倉法院于2018年11月1日立案執行,并于2019年1月24日下達執行裁定書,裁定:“拍賣(變賣)周麗華名下位于上海市楊浦區河間路63、65、67號房地產(房屋產權證號:楊2015004221),以清償債務。”
在法院下達執行裁定書的21天前,即2019年1月3日,周麗華將上海警方的立案告知書寄到太倉法院,希望能夠按照“先刑后民”的原則暫緩執行,等待調查進展。
2019年3月21日,上海市楊浦區河間路63、65、67號房產被成功拍賣。但房款不足以清償債務,仍差58萬元。6月24日,法院將周麗華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同一伙人,同樣的手法,之前已被上海法院識破。周麗華希望自己的事情能得到進一步調查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控制受害人銀行卡,制造走賬記錄后發起訴訟,遭遇這種手法的,不只是周麗華一個人。
2016年8月,家在上海的劉建敏,應同學吳某興的請求,為他提供借款擔保,而出借人就是周麗華案件中同一個人陳某偉。陳某偉也是從王某剛處拿的錢。劉建敏與陳某偉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以此作為擔保,并以劉建敏的名義在農業銀行新開了一張銀行卡。之后,陳某偉分兩次轉入人民幣共90萬元,但隨即又將款項轉入吳某興的賬戶內,并打印出交易明細清單。
劉建敏說,這張卡的密碼是由陳某偉設置的,預留的手機號也是陳某偉的,他并不知道卡里資金的情況。
2016年12月,陳某偉向上海市青浦區法院起訴,請求解除房屋買賣合同并退款,法院判決不予支持。
2017年9月,陳某偉又以借貸未還本息為由,在上海市普陀區法院對劉建敏提起訴訟。一審時,法院根據銀行卡交易明細等證據,確認了資金流向,認定原被告之間沒有發生真實的借貸事實,駁回了陳某偉的全部訴訟請求。
周麗華說,現在她已經聯系不上楊某蕓和袁某法了,希望自己的事情也能得到公安和法院的進一步調查,從而還原事實真相。
(人民視頻朱迎輝參與采寫)
標簽: 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