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與算法技術的深度融合,“一夜爆紅”現象在網上涌現,引起了人們對網絡走紅背后平臺算法作用的熱議和關注。從“挖呀挖呀挖”的黃老師,到“聽勸理發師”曉華,這些“素人”迅速走紅,并在短時間內積累了龐大的粉絲社群。在社交媒體平臺和大數據算法推薦的驅動下,“一夜爆火”的走紅案例愈發難以預測,仿佛只要被算法“選中”,便能獲得“潑天富貴的流量”。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將網紅的破圈走紅歸結于平臺算法“造神”,認為“流量給了誰,誰就能紅”。然而,網紅真的僅靠算法就能被捧紅嗎?網紅走紅的六大必要條件
網紅的爆火之路并非偶然,而是受創作者內容與風格、MCN機構、政策導向、技術發展與平臺規則的共同影響(見圖1)。因此,與其將網紅的爆紅視為一場被算法操控的“流量奇跡”,陷入簡單化的思維陷阱與單向度的敘事邏輯中,不如將其視作一個存在社會大眾、運營團隊、政府或社會機構等多重推手的“一果多因”現象。
圖1 網紅走紅的六大必要條件
第一,內容為支柱,維持IP“影響力”。獨特的個性標簽是網紅走紅的起點,這些個性特質往往通過特有的內容風格展現出來,吸引觀眾。例如,“帶貨一哥”董宇輝以其幽默風趣、富有文化內涵的直播風格脫穎而出,他在直播帶貨中融入歷史、文學和哲理的講解,使得觀眾在購物消費之余還能獲得知識思想上的滿足;“反霸總”網紅“王媽”則以犀利幽默的吐槽風格而聞名,她在短劇中飾演不當受氣包的總裁保姆,把霸總踩在腳底,成為打工人心中的“互聯網嘴替”;“農村版吃播”華農兄弟以其“接地氣”的鄉村勞動場景直播廣受歡迎,他們隨性真實、沒有腳本的視頻風格,是許多觀眾心中的鄉村生活“白月光”。在上述網紅的走紅過程中,堅持“內容為王”是維持熱度的“流量密碼”。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網紅就必須堅持創作新鮮、有趣且有價值的內容。與“曇花一現”的眾多網紅不同,李子柒時隔三年后歸來仍然保持著“頂流”地位:復出更新3小時內點贊量破百萬量級,抖音日漲粉350萬,單條視頻播放量過億。這一成就,正是歸功于她對視頻細節的精雕細琢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用心傳遞。
第二,互動為內核,打破粉絲“次元壁”。一方面,網紅的成功離不開與觀眾之間深層次的情緒連接和價值共鳴。例如,治好了千萬網友“平凡羞恥癥”的于文亮,通過粗糙真實、簡單快樂的內容,傳遞出一種“接納自我”的價值觀念,給予無數普通人記錄和分享的勇氣。正是通過真誠的內容和互動,他們才能與觀眾建立深度情感連接,成為特定社會情緒的“代言人”。另一方面,網紅的破圈往往依賴于粉絲的“二次創作”以形成傳播迷因。從傳播社會學視角來看,越是具有符號化、趣味性和可復制性的內容,越能激發觀眾的跟風模仿與再次創作,進而推動內容“病毒式”傳播。例如,小眾主播“聽泉鑒寶”的破圈契機正是粉絲將其直播中的經典片段二次剪輯,并加上搞笑字幕或配樂,創作出更具傳播力的內容;“完顏慧德”因其西北口音而創造的諧音梗,如“倫(long)理問題”“早生蠔”等,成為粉絲間廣泛使用的符號化語言。這些現象表明,網紅的成功離不開符號化內容的再生產,這類內容不僅強化了粉絲的情感認同,還通過跨圈互動和多對多的傳播網絡,推動網紅實現跨圈層的現象級傳播。
第三,機構為后臺,推動網紅“職業化”。MCN機構是網紅職業化與商業化的重要推手。它們深度參與內容創作、運營、流量推廣和商業變現,為網紅成長提供系統性支持。例如,“永恒文希”成功將“井川里予”包裝為現象級網紅,單條視頻全網播放量突破4億;“無憂傳媒”助力健身達人“劉畊宏”成為全民健身的象征,為品牌和平臺帶來了極高的商業回報。同時,MCN機構還能為網紅與品牌方搭建合作橋梁,通過投資回報率(ROI)、實際銷售金額(GMV)等關鍵數據提升流量轉化效率,成為網紅經濟中的重要一環。然而,MCN機構的資本邏輯也帶來諸多風險。首先,資本運作易引發“流量造假”“違規炒作”等亂象。以“貓一杯”事件為例,網紅為博取流量編造“秦朗巴黎丟作業本”等虛假內容,就與涉事MCN機構的管理不善、審核不嚴有關。其次,利益分配問題也常導致機構與網紅之間的信任危機。例如,千萬粉絲網紅“劉大悅”因賬號所有權和收入分配問題與“天下耀萊”產生糾紛;“林晨同學”則因名譽侵權與“云中漫步”對簿公堂。最后,MCN機構傾向于通過批量生產內容迎合市場需求,導致風格趨同而創新不足。一些以劇情短視頻為主的MCN機構反復使用固定套路和角色設定,容易使觀眾審美疲勞,流量下降。
第四,政策為導向,傳播網絡“正能量”。政府在推動網紅經濟正規化和行業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直播電商”首次被納入國家級服務業試點,反映出國家對這一新興行業的重視;2023年,國務院明確提出要規范發展直播電商和網上銷售等新業態;今年7月,“網絡主播”正式成為國家認證的新職業,標志著網紅經濟走向正規化與制度化。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網紅開始以傳播正能量為導向,發揮積極的社會影響力。例如,草根網紅“張同學”在走紅后借流量紅利推廣家鄉特產、幫助孤寡老人與貧困兒童,被許多網友視作鄉村振興的“非官方代言人”。同時,多地政府也開始借助本土網紅的流量效應推動本地特色產品與文旅發展。曉華爆火后,不僅讓自己的店成為“懷化5A級景區”,更是拉動現場消費超過2000萬元,助力全市經濟增長1.2億元,為整個懷化市帶來了新的經濟動力。
第五,技術為驅動,形塑網紅“發展史”。網紅的互動方式與走紅過程離不開技術的推動形塑。從門戶網站時代到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時代,每一次技術變革都為網紅走紅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具體而言,web1.0時期的初代網紅主要依托博客與早期論壇,例如,網紅文學寫手“安妮寶貝”與天涯“三表龍門陣”、新浪“五岳散人”等知名意見領袖,正是通過文字創作與論壇發帖引發熱議,在虛擬空間的“公共廣場效應”下走紅。web2.0早期,第二代網紅轉向微博、人人網等社交媒體平臺,如“奶茶妹妹”“芙蓉姐姐”等,通過社交媒體的圖文傳播迅速走紅;而伴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李子柒”“papi醬”等憑借精良的視頻制作、鮮明的個人風格引發觀眾情感共鳴,“李佳琦”“董宇輝”等則通過直播互動方式與觀眾建立起深度連接,在全網爆火走紅。當下,“洛天依”“柳夜熙”等虛擬網紅在二次元文化與Z世代群體中的快速崛起,不僅彰顯了人工智能技術在網紅內容創作與傳播中的廣泛應用,也預示著網紅經濟產業的智能化趨勢。
第六,平臺為中介,設定規則“安全線”?;ヂ摼W平臺在網紅發展過程中扮演著傳播中介與規則制定的雙重角色,既通過算法推薦、流量分配等機制為網紅的內容創作與傳播提供支持,又設立約束性規則保障行業生態的健康發展。一方面,短視頻平臺通過算法分發、流量傾斜和內容審核等技術手段,為優質內容提供曝光機會。例如,抖音和快手基于興趣的內容分發機制,讓許多草根創作者脫穎而出,迅速積累粉絲量。然而,部分網紅刻意制造爭議性或獵奇性內容,以期獲取更多流量。對此,平臺根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相關政策制定社區公約和內容審核規則來規范創作者行為,如禁止傳播低俗、暴力、虛假性或誤導性內容,對違規行為進行警告、下架甚至封禁處理。正是這些規則的存在,維系了平臺的基本秩序,減少了不良內容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綜上,網紅的走紅與否并非由算法或平臺單方面決定,而是平臺、創作者、觀看者、MCN機構、政府與社會大眾等多方參與、共同影響的結果。若忽視平臺的中介性與算法的工具性,則易陷入“算法陰謀論”或“平臺決定論”的思維定式,將算法過度神秘化。歸根結底,網紅經濟的繁榮是技術與人性、規則與創新、內容與傳播交織的結果,唯有推動各方協作,兼顧內容創作與社會價值傳遞,才能構建長期可持續的網紅生態。
算法影響網紅走紅的兩大核心機制
人們常將算法視作窺探人心的“看不見的手”,諸如“小火靠努力,大火靠命”“算法引導流量,給誰就能紅”等言論,更為算法蒙上了神秘色彩。這種誤解源于公眾對科技的未知與不確定性,而忽略了算法作為工具的本質。實際上,算法縱使強大,也無法憑空左右網紅的命運。平臺與算法在網紅走紅中扮演的更多是“助推器”而非“造神手”,其根本目的是通過數據分析實現高效推薦和公平分發,推動內容生態的多樣化。具體而言,算法在網紅走紅的過程中主要通過兩大機制發揮作用:
(一)算法的信息機制:內容與用戶的精準連接
信息機制的核心在于解決“內容如何到達用戶”的問題,它通過精準分發提升了內容傳播的“廣度”?!度珖鴶祿Y源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數據生產總量達到32.85ZB,相當于1000多萬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總量。在如此龐大的信息洪流中,個性化推薦機制成為避免“信息過載”的重要方式。通過算法的“精準匹配”技術,創作者的優質內容得到精確化的推廣與傳播,用戶也得以從海量信息中迅速獲取感興趣的內容。一方面,算法的“信息機制”能夠助力創作者內容“破圈”傳播。具體來說,算法通過分析用戶的瀏覽時長、點贊、評論和分享等行為數據,不僅將內容優先推送給興趣畫像符合的群體,還能找到潛在興趣群體。例如,“羅翔老師”的法律知識視頻可能被推薦給既關注法律知識,又對時事新聞與社會熱點感興趣的用戶群體,而不僅限于法律專業圈層;同樣,“老師好我叫何同學”的視頻不僅被推送至具有科技愛好的用戶,還分發至創意設計、創新創業等交叉興趣領域,進一步擴大視頻內容的受眾群體。另一方面,算法也根據用戶使用行為,將小眾領域的冷門內容精準分發至用戶群體,從而為創作者吸引了一批“忠實粉絲”。例如,古風主播“莊莊”通過平臺算法對特定興趣群體的需求匹配,以獨特的古風人設和“佛系”“俠女”標簽脫穎而出;81歲的“農業達人”梁振清則通過直播教授農業知識,憑借內容的實用性和親切的教學風格,吸引了包括農民和大學生在內的廣泛受眾。
(二)算法的注意力機制:從興趣捕捉到熱點擴散
注意力機制的核心在于解決“內容如何持續引起用戶關注”的問題。平臺通過對用戶行為的深度分析與熱點內容的實時更新,拓展了內容傳播的“深度”。因此,相比于關注內容分發效率的信息機制,注意力機制更強調內容的吸引力和用戶的停留時間。首先,行為反饋與熱點識別是注意力機制的核心環節。算法通過捕捉用戶的點贊、停留時長、轉發、評論等行為數據,動態評估內容的熱度。當內容的互動數據達到一定閾值時,算法會根據其質量和受眾反饋進行分類處理。對于優質正向內容,算法會將其識別為“熱點內容”,并通過優先推薦策略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而對于存在問題或不符合平臺規范的內容,算法可能通過降權、限流等方式減少其傳播,以維護平臺的內容生態健康。例如,“聽勸理發師”曉華的走紅正是因為用戶的點贊與轉發行為觸發了平臺的熱點識別邏輯,使得其內容以指數級速度擴散,迅速覆蓋更廣的用戶群體。其次,實時更新為用戶提供了新的觀看內容。相比于傳統靜態的內容推薦邏輯,注意力機制依托算法的動態更新能力,為用戶實時推送符合當前興趣的內容或熱點內容,從而持續用戶關注,減少同質化信息帶來的信息疲勞。例如,在直播電商中,算法根據用戶的實時購物行為調整推薦商品的展示順序,不斷更新符合用戶需求的商品,從而延長用戶的停留時長,并有效提高購買轉化率。最后,協同過濾機制顯著拓展了內容傳播的覆蓋范圍與層次。通過分析用戶之間的行為相似性或用戶與內容的關聯性,協同過濾將可能感興趣的內容推薦給興趣相近的群體,不僅幫助創作者觸達更廣泛的受眾,還有效推動熱點內容的擴散。此外,該機制通過持續推薦符合用戶偏好的內容,延長了用戶的停留時間并進一步增強了傳播的深度。例如,當用戶對某一科普視頻點贊或評論時,算法會基于用戶行為數據構建興趣模型,識別出對類似科普主題感興趣的其他用戶,并優先將該視頻推薦給他們。
總之,算法在網紅走紅中主要發揮工具性作用,而非決定網紅的命運與成敗。在信息機制和注意力機制的雙重作用下,算法能夠精準匹配用戶需求并優化內容分發效率。但最終能否留住用戶并轉化為長期粉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決于創作者的內容質量和創作能力。換言之,算法為優質內容提供了更多曝光機會,但無法直接決定內容的價值和吸引力。而那些“算法造神”的觀點無疑是陷入了“技術決定論”的誤區,過分強調了技術的支配作用而忽視了內容創作的社會性與文化性,掩蓋了創作者在內容生產與用戶情感互動中的核心作用。
算法向善引導匯聚網紅生態正能量
從信息機制與注意力機制的雙重作用來看,算法注定無法也無需造神。算法“無法”造神,是因為作為工具的算法高度依賴于優質內容創作與用戶自主選擇,而不能憑空創造價值;算法“無需”造神,是因為制造壟斷式的“流量神話”有損平臺內容的多樣性與公平性,這與算法的需求匹配、流量分發邏輯背道而馳。
然而,算法帶來的流量是“雙刃劍”,將影響信息的傳播路徑,形塑網紅的成名方式。一方面,算法滿足了創作者擴大傳播影響、用戶高效獲取內容的需求。通過精準推薦與流量分配,算法能夠幫助創作者迅速觸達目標受眾并加速內容的傳播,有效降低了網民信息獲取的成本。而另一方面,流量暴增也考驗著網紅的創作水準。一些網紅因創作水平與轉化能力不足,在一夜爆火后難以接住“潑天富貴”,最終淪為“曇花一現”。
因此,在算法深度嵌入網紅經濟的背景下,如何引導算法向善,進一步發揮算法技術的價值,需要我們從多個維度展開思考:
首先,用戶要提升認知,優化選擇。作為內容消費的核心主體,用戶需理解算法只是流量分配的技術支持,而無法衡量內容的真實價值,流量雖然加速了內容傳播,但同時也可能帶來泡沫效應,過度追逐熱度容易忽視內容本身的社會意義與質量。此外,用戶應以更理性、更平和的態度看待網紅崛起背后的多重因素,不僅關注其成功的外在表現,更應思考其創作內容是否具有積極的文化或社會價值。只有通過客觀理性的信息選擇和良性的互動行為,才能優化自身的信息接收,并在無形中引導算法更有效地促進內容生態的多樣化和健康發展。
其次,網紅要專注創作,履行責任。對于網紅而言,其立足點仍在于自身的內容創作質量。資本、技術和算法永遠無法代替內容的核心價值,只有回歸主業、專注內容、堅持創作初心,才能真正實現從走紅到長紅的目標愿景。更重要的是,網紅應積極將自身的社會影響力轉化為傳播正能量的動力,避免因追逐短期流量而陷入內容低質化的陷阱。唯有如此,才能為觀眾提供長期的價值與共鳴,也為內容生態的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再次,平臺要優化規則,平衡分配。作為網紅生態的技術中介與規則制定者,平臺需要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一方面,平臺的首要任務是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生態環境,堅持公平性與多樣性原則,優先引導具有社會價值的內容,而非一味奉行“利潤至上”或“流量為王”。另一方面,平臺還可以通過技術與規則優化為小眾創作者和公益性內容提供更多展示機會,促進網紅生態的多元化與可持續發展,從而避免對頭部網紅的“偏愛”,降低“翻車”風險。
最后,政府要加強規范,引導創新。政府作為算法治理的引導者,應在監管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一方面,倡導算法善用,構建算法善治的機制,進一步發揮算法技術的正向價值,使其更好地服務人類。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推動算法技術的社會價值轉化,鼓勵平臺和網紅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播與鄉村振興等公益性項目,有效地引導算法成為推動網絡生態健康發展的正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