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本就空間不足,如何開辟便民服務?昨天,朝陽區惠新西街33號院完成改造,共梳理出上千平方米閑置空間,化身為居民身邊的小廣場、活動室、老年餐桌。
從東門進入小院,會發現樓根兒下的一抹黃色格外醒目,這是33號院地下活動室的入口。“改造剛完成,今兒是頭一天開放。”居民邵箭帶記者拾級而下,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個色彩明快的圖書室、書畫間、棋牌室。
由于這里是中航宿舍院,居住于此的老住戶也大多從事航空航天研究,因此活動室還專門開辟了老照片展區。“這是1958年,我們去支援河北安新!”邵箭一句話,引得不少街坊圍觀贊嘆,照片中風華正茂的幾個年輕人正是如今住在院里的耄耋老人。
與眼前的熱鬧不同,不久前,這里還是一處閑置的地下空間。它的“復活”,要從33號院啟動老舊小區改造說起。
走出地下活動室,西行百來米,就來到了33號院的明星改造項目:自行車棚。
“從前家家戶戶都有自行車,每個社區也都有車棚。”社區負責人說,如今有了共享單車,自行車棚也漸漸閑置下來,堆滿了“僵尸”自行車。去年,社區居民自己動手清理車棚,總共騰出了超過500平方米空間。
如今,160米長的車棚經過分段改造,自北向南依次變身老年餐桌、閱讀角、便民服務百寶庫、共享花屋、電動車棚、大件垃圾臨時存放點。小院中央,一個嶄新的小廣場則是由廢棄鍋爐房改造而來。
標簽: 老舊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