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空之城 山水渝北
兩江環帶,三山列屏。渝北,一方山水之城,美麗之地。
秀美的嘉陵、壯闊的長江,恰似一彎玉帶環抱左右;挺拔的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宛如三條翠屏縱貫南北、次列東西。
這方富饒、神奇的土地,彰顯著剛柔并濟的顏值,孕育了開放包容的氣質。
它是四通八達、商賈云集的寶地。4條干線鐵路、8條高速公路、7條軌道交通在這里交匯,擁有江北國際機場、火車北站兩大交通樞紐,臨空都市強勢崛起。
它是鐘靈毓秀、人文蔚然的福地。這里走出了北宋狀元馮時行、明代六朝重臣蹇義、紅巖英烈王樸、武術大師趙子虬等燦若星辰的知名人物。
它是風光旖旎、休閑度假的勝地。“統景峽猿”“華鎣雪霽”曾名列古“巴渝十二景”。麻辣鮮香的水煮魚,口味獨特,馳名中外。
這方富饒、神奇的土地,正屹立潮頭,搏擊時代的改革大潮;正昂首闊步,鏗鏘邁向臨空前沿。
一個古鎮
濃縮六百年商賈傳奇
渝北區有著悠久的集鎮文化,擁有600年歷史的龍興古鎮便是一個典型代表。
據《江北縣志》記載,“元末明初已有小集市,清初設置隆興場,因傳說明建文帝曾在此一小廟避難,小廟經擴建而命名龍藏寺,民國初遂改為龍興場”。
即便人們賦予了龍興古鎮很多傳奇色彩,但它的興盛并非一個偶然。商賈熙熙皆為利來。與眾多古鎮類似,這里是一個四通八達、貨物聚散的要地。
龍興古鎮所處的位置,中間低、四周高,像一個天然的聚寶盆。在古代,以古鎮為中心,5條道路通向四方,被人稱為“五馬歸槽”的寶地。
“龍興古鎮的興盛在清末民初達到了一個高峰。”曾任龍興鎮文化站站長的賀柏棟說,這里的人們因商而富,也形成了紓困解難、誠實守信的商業精神。他們堅信,幫助別人就等于幫助自己;若是傷害別人,也就等同于傷害自己。
清道光年間,發生在龍興鎮一個貨擔郎身上的商業浮沉的故事,就印證了這一點。
這位年輕的貨擔郎名叫劉登吉,以販賣針線為業。一天,在走街串巷的途中,劉登吉看見一位老人病倒在路邊,熱心腸的他毫不猶豫地將老人背回家中照料。事后,老人以十兩紋銀重謝了好心人。
劉登吉以這十兩紋銀為本錢,在鎮上開起了針線鋪,后來逐漸發家,成了棉紗行業的大老板。富起來的劉登吉,在龍興鎮的中心建起了一座三開五進、占地三畝的大宅院,成為當地首富。
財富在不斷累積,劉登吉的貪念也在膨脹。他開始大肆擴張自家的土地。由于當時的荒地越來越少,購買土地又要花費大量的錢財,于是他的親家尹道明替他想了一個“好點子”。
按照親家的建議,每天夜間,劉登吉都會安排人去把他們和其他家族之間的土地界碑,往別人家的方向挪動一尺,再用舊土還原。通過這種不光彩的手段,他侵占了不少別人的土地。
原本以為這件事神不知鬼不覺,誰料,“界碑長腳”的破綻,沒到一個月就被對方發現,一紙訴狀把他告到了官府。
劉登吉曾試圖賄賂官府,但公道自在人心,經過長達三年的訴訟,他最終輸了官司。劉登吉積攢了三十多年的財富,全部耗費在了官司訴訟和賠償上,連房子都不得不變賣給他人,最后落得一貧如洗。
劉登吉的所作所為令人不齒,晚年時眾叛親離,孤獨終老。后來,他幡然醒悟,寫下一副對聯:“讀圣賢書明體達用,行仁義事致遠經方。”用以警示后人:紓困解難可以讓家業興旺,富貴后滋長惡行定會讓人身敗名裂。
古鎮,總有說不完的故事:一條為客商朋友遮風避雨的風雨廊,一座給過往旅人提供方便的驛站,一家因仗義相助而建起的“第一樓”客棧,三口救人于久旱之中的水井……
這些掩藏在小鎮里的點滴過往,歷經歲月的沉淀,便成了古鎮的文脈,令人多了幾許讀之不盡、品之不竭的韻味與厚重。
一對母子
變賣家產資助共產黨
“紓困解難”不是口號。這四個字是一種精神力量,注入到了渝北人的骨血里,演繹出可歌可泣、蕩氣回腸的革命故事。
王樸,原名王蘭駿,1921年生于江北縣仙桃鄉(今渝北區仙桃街道)。為建立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據點,他創辦蓮華小學、改辦蓮華中學、接辦志達中學,至重慶解放時,培養數百名學生,發展約700名黨員。
1945年9月的一天,位于江北縣復興鄉的李家祠堂一改往日的冷清,熱鬧非凡,一塊大書“私立蓮華小學”的牌子高高掛起。這所學校的校長正是王樸。
蓮華小學是王樸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組指示下創辦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一個農村革命據點,集聚和培養革命力量。
與當時一般的學校不同,蓮華小學按照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方法培養學生,以《新華日報》的新聞、社論以及《活路》雜志的詩歌作為政治教材,還結合農村實際需要,教學生寫條子、寫家信、打算盤、記賬等。
為了幫助附近的農民學習,王樸還辦起了夜校。夜校的課本都是自編的,既根據實際需要給農民傳授生活生產上的實用知識,同時也向他們宣傳抗丁、抗糧、抗稅,宣傳解放區實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
王樸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主義理想信仰。1946年,經陶昌宜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是這一年,為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安排更多的黨員干部到農村參加革命工作,在母親金永華的支持下,王樸擴大學校規模,將蓮華小學改為蓮華中學,并接辦志達中學。
1947年9月,中共重慶北區工委成立,工委書記齊亮以英語教員身份作掩護到校工作,蓮華中學成為北區工委領導機關的所在地,同時也成為江北縣和北碚地區黨的活動中心。
黨的地下活動形勢大好,經費卻日漸捉襟見肘。如何籌集經費支持革命?王樸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項工作。王樸的父親原是富甲一方的地主,去世后留下大筆家產,主要由母親金永華料理。
金永華一向支持革命工作,王樸有信心能夠勸說母親變賣田產和房產。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深明大義的金永華決定支持王樸的想法,出售了1480多石的田產及沿街部分房產,折合黃金近2000兩支持革命。
王樸動員母親變賣家產的舉動在當地引起很大的震動,為避免猜疑,王樸對外解釋說在城里做生意需要錢,為此,他還成立了一家名為“南華”的貿易公司以作掩護。公司成立不久,因叛徒出賣,王樸被捕入獄。
1949年10月28日,王樸慷慨就義。那一年,他28歲。
王樸犧牲后,金永華強忍內心的悲痛,請妹妹金永芳出面料理后事,將王樸的遺骨掩埋在江北縣龍溪鄉常家灣。
一個月后,重慶解放。在重慶婦女界慶祝解放大會上,黨組織將一張支票交給金永華,但她謝絕了。金永華用質樸的“三個應該和不應該”表達了她的心志,她說:“我把兒子交給黨是應該的,現在要享受特殊待遇是不應該的;我變賣財產奉獻給革命是應該的,接受黨組織歸還的財產是不應該的;作為家屬和子女,繼承烈士遺志是應該的,把王樸烈士的光環罩在頭上作為資本向組織伸手是不應該的。”
最后,這筆錢用作了發展婦女兒童福利事業的基金。
后人評價:富家子弟,革命母子,毀家紓難,資助革命。
一方溫泉
傳說與女媧補天有關
重慶被譽為溫泉之都,其“五方十泉”之中,統景溫泉占據重要一席。早在上個世紀,統景溫泉就已名滿四方,成為人們競相游覽的景點。
久負盛名的統景溫泉肇始于何時已無從查考,但一則關于女媧傳說的故事,則足以證明其歷史之悠久。相傳遠古時女媧煉石補天,熊熊大火把地下水烤得滾燙,從而在這里形成了大量的溫泉。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統景最早聞名并非因為溫泉,而是其絕妙的自然山水。清代文人曾留下大量筆墨,為它平添了許多的詩風聯韻。
統景原名為“桶井”,因其地絕壁峽谷酷似桶狀,人入其間,有坐井觀天之感而得名。后來,因其風光秀美,能夠統覽山、水、林、泉、峽、洞、瀑等諸景,“桶井”更名為“統景”,意謂此處集山川之秀、統天下之景。
有史料記載以來,最為盛贊統景的古代文人當是清代巴縣知縣王爾鑒。
乾隆年間的一天,鐘情山水,頗具浪漫情懷的王爾鑒,駕一葉扁舟,循著御臨河溯流而上,游覽了統景“小三峽”。舟行碧波,穿溫塘峽,經桶井峽,過老鷹峽,但見絕壁矗立,翠竹連山,清風爽籟,猿猴攀樹,令他流連忘返。
此情此景,仿佛進入武陵仙境的世外桃源。王爾鑒頓時詩興大發,寫下了“桃源溪水來,花片時隱約。乃覓漁父舟,一線入洞壑……”的傳世名篇。后來,由于對統景風景的偏愛,他還將“統景峽猿”列為“巴渝十二景”之一。
鐘愛“統景峽猿”的并非王爾鑒一人。循著他的游跡,姜會照來了,他題詩道:“倒影忽驚波蕩漾,百千猿掛一枝枝。”張九鎰來了,他題詩道:“溪深不可溯,中有青猿啼。”周開豐來了,他題詩道:“掛樹千猿躍,窺天一線通。”還有宋煊、黃善燨等也曾到此游覽賦詩。
除了詩文,統景還留有許多絕妙佳聯。但無論文人墨客對統景的風光如何題詠贊美,今日今時,溫泉已成為統景的代名詞。早在2005年,統景溫泉就被亞太旅游聯合會評為“中國最佳溫泉旅游度假勝地”。
2013年,統景溫泉實施提檔升級,如今已是全國最大最集中的溫泉群之一。
一代宗師
以武立功立德立言
清末民初,國家疲敝,軍閥割據,無數仁人志士都在思考如何竭力報國,挽救民族危亡。
他們中有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家,有辦廠經商的實業家,有慷慨激昂的讀書人,還有習武報國的武師。
趙子虬,生于1902年,是全國十大武術名師之一。習武、從醫、育人、著述,他傳奇的一生完成了傳統文人的立功、立德、立言。
趙子虬從六歲時開始跟隨舅父胡德炎習武,后又拜師專心習練峨眉拳術。1931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國術館,并成為了西北軍將領張之江的國術教官。之后,經張之江介紹,趙子虬還為馮玉祥將軍擔任過一段時間的保鏢,并成功阻止了一次刺殺行動。
那一天,趙子虬剛把馮將軍接到車里正要離開,突然從馬路對面沖來一個戴禮帽的人要強行拉開車門,當時他站在前車門外,一看情況不對,就立馬甩起一腳把來人踢飛了。后來才發現,此人欲加害馮玉祥。
趙子虬真正威震武林,是在1935年。那時,他輾轉來到湖北,在武昌中華大學教授國術課。當時,學校附近住著一位洋拳師,經常對中國老百姓耀武揚威,甚至大打出手。洋拳師還曾揚言:“中國的武術是一種舞蹈,不中用。”
本來,“東亞病夫”之痛就一直如鯁在喉。血氣方剛的趙子虬得知此事后,在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驅使下,當即決定要通過公開比武的方式,好好教訓教訓那個洋拳師,為國爭光!
公開比武的消息不脛而走,比武那天,前來觀看的人把臺子圍得水泄不通。比賽分為三局,贏兩局者為勝。
第一局,洋拳師憑著身高馬大,主動出擊,東撞西打。擅長峨眉拳術的趙子虬身矮氣盛,利用五峰六肘,制化敵勁,接著,看準對方破綻,一記鉤掛腿,將洋人摔倒在地。
第二局,洋人銳氣大減,趙子虬主動出擊,連發快拳,攻勢如虎,洋人只有招架之功。突然,趙子虬瞅準洋人拗步出拳的一剎那,一記“朝陽跌”又將對方打翻在地,觀者紛紛鼓掌叫好。
輸贏本已成定局,但洋拳師惱羞成怒,硬要再來一局。只見洋拳師猛撲上來,趙子虬以逸待勞,避其鋒芒,然后猛地將洋人右手反扳過來,一個“張飛扛矛”式,第三次使洋拳師摔了個仰面朝天。
此事在武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地報紙以《趙子虬拳打美國大力士》為題作了報道。趙子虬憑借武術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被時人傳為佳話。
1943年2月定居江北縣(今為渝北區)后,趙子虬在縣立女中任教,兼授縣立男中、崇敬中學、洛磧中學國術。1978年11月退休后任江北縣體委業余武術教練,指導全縣武術工作。在他的帶動下,訓練了武術骨干近千人,1992年江北縣被評為首批全國武術之鄉。
為往圣繼絕學,1978年后,趙子虬還投身于挖掘、整理武術史料,與人合作整理了38萬字的《四川武術史(初稿)》,還撰寫了《中國武術管窺錄》《峨嵋武術縱橫談》等80余萬字專著史料。
一座機場
臨空都市展翅騰飛
一座現代化的國際機場,承載著城市騰飛的夢想。江北機場對渝北而言,是發展的機遇,對于重慶而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
回顧重慶民航的發展歷程,江北機場自建成投用起,就承擔起了重大的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1990年1月22日,江北機場正式通航。當消息通過報紙、電視和廣播傳遍巴渝大地,全市人民一片歡騰。
但不為人知的是,在江北機場舉行開航典禮之時,T1航站樓還沒有建設完工,直到當年國慶節后,T1航站樓才竣工通過國家驗收。舉行開航典禮時,離T1航站樓不到1公里的地方有一個貨運庫房,臨時充當起了航站樓的角色。
沒有竣工驗收,如何能夠宣布開航?原來,雖然航站樓尚未建成,但飛機跑道已經完工,可以保障飛機正常起降。對機場而言,跑道比航站樓重要,跑道竣工就標志著機場具備了通航能力。
其實,江北機場提早投用也是迫不得已。當時,重慶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航機場,僅有一座軍民共用的白市驛機場。
對于快速發展的重慶市來說,白市驛機場頗有些尷尬。時人評價,它是一座“一小兩少”的機場。“一小”是規模小,規模才3000平方米;“兩少”是航班少和航線少。
白市驛機場顯然跟不上重慶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江北機場提早通航,成了全市上下的共識。資料顯示,通航當年,其旅客吞吐量就實現翻倍,達到近44萬人次。江北機場的通航,拉開了重慶民航發展的大幕。
提及機場建設中的故事,為跑道“拉毛”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
眾所周知,飛機跑道不能太平滑,必須達到一定的摩擦系數才能滿足飛機起降的要求。現在各種設施都很先進,機械化程度高,這些施工環節都由機器完成。但在江北機場建設初期,這些都只能靠工人的雙手。
當年,跑道的粗糙度要求達到0.8毫米,工人師傅們必須在跑道混凝土快干的時候,用鋼筋和刷子一點一點地在上面塑形,行業內稱之為“拉毛”。第一條跑道的總面積為266250平方米,可以說每一寸跑道都飽含著工人師傅們的汗水。
如今,江北機場已擁有三個航站樓、三條跑道,第四條跑道也已開工建設。然而,如今的跑道“拉毛”早已無需再靠人工,使用了機械化程度很高的刻槽工藝。
與1990年旅客吞吐量44萬人次相比,如今的江北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100萬余人次,翻了近100倍。同時,江北機場已名列全國十大機場之一,截至今年上半年,江北機場已累計開通85條國際(地區)航線,構建起覆蓋歐、美、澳、亞、非的客運和貨運航線網絡。
本版文圖由渝北區委宣傳部提供
標簽: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