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政策圍追堵截,盡管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三令五申,但是只要有利益存在,炒房者就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房價上漲,在他們眼里,炒房是正確的,因為市場經濟下法無禁止皆可為,而且即使沖破限制,也會被當作是自己的聰明才智。
炒房可恨就可恨在,他們不僅破壞了市場規則,還把稀缺資源集中在自己手里肆意炒作,讓人們安居樂業的民生工程都搞壞了。起初大家都是我這樣想的,至少很多人,但是慢慢地人們發現,與生俱來的投資屬性也讓房地產漸漸走上了無炒不歡的道路,而且大家似乎也已經習以為常,明知道炒房不合理,但是看在賺錢的份上,也就沒人計較了,而且很多人也加入了炒房大軍。
有了10%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了20%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了;有了50%利潤,資本鋌而走險;有了100%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了300%利潤,資本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危險。這是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話。
|
久而久之,有房的人多了,那些曾經也盼著房價降點買得起的人們又開始天天做著春秋大夢,希望自己家的房子趕快漲價,他們也成為炒房者的重要一環。你說是對還是錯,如今的社會很難用一個標準的尺度去衡量了,但是國家不可能允許這種投機存在。所以,房住不炒既要為住房者多蓋房子增加供給,又要打擊炒房增加供給。
可以說打擊炒房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新房市場,調控嚴厲程度也讓炒房者望塵莫及,但是他們通過一定的手段去觸碰底線,當我看到他們還在利用這種手段來制造熱銷氛圍時,我真的無語了。
|
前兩天我看到,樓市旁觀者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據知情人士稱,在蘇州工業園區有不少小區,都是抱團把房子掛在不同中介,統一定價,你擔心他們這么搞房子能賣出去嗎?其實他們為的不是賣房,而是把整體的房價炒起來,然后再慢慢賣。他們深深懂得購房者買漲不買跌的心理。某小區業主群里業主醞釀聯手漲價,從原來的2萬每平漲到3萬左右,漲價幅度在5000-1萬/平方米左右。”
|
當我看到這樣的消息時,這可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過去專業炒房者的套路就跟這個差不多,如今連普通業主都這么干,我基本上也大概知道未來是什么結果了。房地產市場都到這種地步,可見這些人也是急了。
過去因為供給再多的住房,都能被炒房者消化掉,因為有再多的房子都不夠給他們的資本填坑的,因為那是個無底洞。他們用極少的資金撬動極大的資本,然后利用各種套路把資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在那個年代他們不怕沒有接盤俠,他們真是太聰明了。
“一下子買那么多房,萬一賣不出去,虧本了怎么辦?”“要是能賠本,我們還炒什么房?無所謂有沒有人買,我們絕對不虧。我們賣給自己。我們這一個團分成兩組,一組買一片房,都向銀行貸款。房子到手之后,有沒有別人來買都無所謂。抬高了價格,兩個組互相買賣。首付就都不用付了,只要再到銀行做8成20年的按揭就行,拿到了貸款先還掉前一次的貸款,剩下的就是利潤。如果還能升,就再買賣一次。反正絕對穩賺不賠。價格起來了,對開發商也有好處。”
|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縱容炒房者的存在了。因為大家都綁在了一起。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炒房者玩剩下的套路,沒想到現在一些業主也開始這么干了。
難怪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表示,房子賣出去了但是沒人住,這只是庫存搬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去庫存。去庫存確實把房子賣光了,但大多都是投資客,很多房子沒人去住,只是房子從開發商手里轉移到投資客手中,只是讓庫存搬了一次家。
如果說過去市場不太成熟,可鉆的空子比較多,如今市場已經比較完善了。炒房者可操作空間不會太大,而且購房者也變得越來越理性,盲目跟風的也少多了。所以,他們是把房價炒上去了,但是業主買不買賬那還是另一回事,在很多城市成了有價無市。
|
當然一定會有少數購房者會買單,但是大勢已去,炒房者的空間越來越小,他們越是如此,越顯得他們房子出手的急迫,購房者看懂了嗎?如果你也被這個套路給套路了,那你也就成了房價上漲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