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前房地產市場是否回暖,我想官方的表態可以感受到。但很多理解難免有偏差,所以,我們要從房地產市場的表現及國家對房地產的態度來解讀出未來房地產趨勢及當下的市場情況。
(相關資料圖)
4月10日,住建部部長倪虹在調研時指出,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承擔兩個支柱產業,一個是建筑業,2022年增加值占GDP6.9%;另一個是房地產業,2022年增加值占GDP6.1%,兩個支柱合起來占13%。把兩根柱子穩住,對穩定經濟大盤有重要意義。要充分發揮國民經濟“頂梁柱”“壓艙石”作用,自覺擔當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使命責任。
這段話可以說引發了大量的關注,而其背后的信息也絕非大家表面上傳播的那樣。很多人聽了住建部對房地產業的表態,大致有兩個極端的反應。
一個是一聽到如此高評價的定位,認為房地產又要起飛上天了,那種難以抑制的興奮難以言表,就差又支持“炒房”的話說出口了。二一個是有人卻反過來看,認為國家如此強調恰恰意味著樓市不行,需要用這樣的字眼來刺激房地產。
實際上,兩種說法均不客觀,都很偏激。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當前房地產的地位?
就好像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提與不提,它都在那里,不會動搖。而對于房地產的支柱地位更不是提與不提來承認的,而是它自身的客觀地位決定的。
過去那些年,房地產正處于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轉變的過程,對于支柱這個地位幾乎不怎么提了,但是這兩三年因為種種原因,房地產呈現下行趨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從去年,官方又開始重提房地產業的支柱地位,其背后的深意一目了然。而此次,住建部的表態更是給房地產行業的信心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住建部表示,住房和城鄉建設承擔著兩個支柱產業,即建筑業和房地產業,而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又密不可分。共同占到了13%的經濟貢獻率。
不難理解,無論是說建筑還是房地產,其與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玻璃、化工材料、家具家居、裝修等直接關聯,更是影響著大量的工人就業。這個地位并不會因為強調與否而改變。
不過,從支柱到頂梁柱的表述釋放的信號很明顯,要充分發揮國民經濟“頂梁柱”“壓艙石”作用,自覺擔當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使命責任,足以說明房地產業對宏觀經濟大盤的穩定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這也說明穩定依然是未來樓市主旋律,并不會因為出臺各種利好政策而讓房地產重回過去的老路,否則我們的一切努力真的就白費了,我們今天所付出的代價也就白挨了。希望房地產不要拖后腿,房地產的回暖對經濟復蘇有很大的支撐作用。
6.9%和6.1%加起來的13%是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的貢獻率,這是住建部剛剛提到的,據了解,房地產帶動了500個行業、2000過個專業,覆蓋面非常廣。房地產高速發展了20年,打造了一條非常綿長的產業鏈、供應鏈,帶動的上下游產業非常多。
此前住建部也列過一組數據,即“456”:房地產的相關貸款占銀行信貸的40%,房地產的相關收入占地方綜合財力的50%,居民財富60%在住房上。房地產牽一發動全身,要穩住房地產,就要堅持精準施策,一城一策,大力支持剛性和改善性的住房需求,提振信心,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這些都是自然賦予房地產的地位,不是人為的,所以再次強調其實就是穩大盤的需要,并不是為讓房地產大漲創造機會。
事實上,如今的房地產的確有了一些好的轉變。4月12-13日,央行也表態經濟和房地產認為,中國經濟正在企穩回升,房地產市場出現積極變化。
這也與住建部的表態相互印證,市場有所好轉,看到了希望,但仍遠遠沒有達到預期,房地產回暖的基礎仍不穩固。最主要的還是購房者端即需求端仍然有待發力。
4月5日,經濟日報在《房地產仍是“大行業”“好行業”》文章中稱,房地產仍然是“大、好”行業。盡管行業規模較過去相對小一些,全年營業額仍然能夠達到10萬億元以上,市場規模仍足夠大。此外,城鎮化進程仍處于加速推進過程,進城居民剛需需要得到較好滿足,同時改善性需求將越來越多。
總之一句話,我們不能被如今的困難嚇到,要對未來長遠有信心,但眼下正在走出最困難時期,無論經濟還是房地產都在轉好,加上未來潛力依然巨大。沒有理由悲觀,但也不要盲目樂觀,因為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會改變。
所以,我們都知道住房需求依然強大,剛需和改善購房者基數很大,但是該如何讓他們出手,隨著經濟的恢復,肯定會有的,但大量出手還得靠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及房地產市場的穩定來做后盾。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