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項指標的明顯好轉,經濟發展情況已經開始走出最困難時期。但是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著不少的困難,需要綜合施策釋放內需潛能。而作為非常重要的內需,住房消費和汽車消費或將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經濟日報在《綜合施策釋放內需潛能》文章中表示,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引導新的需求。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結構對有效需求的適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的落后產能和產品。
住和行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房子、車子是消費中的“大頭”。隨著多種促消費措施落實顯效,消費將更好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近期,多地圍繞汽車消費出臺專門的促進政策,效果較為明顯。同時,在諸多利好政策刺激下,住房消費市場繼續改善,消費活力、潛力也得到了逐步釋放。
(資料圖片)
看房的多了,成交量確實也上來了,當然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只不過是從各項數據看,房價也出現了拐點,這是個好現象,但是離回暖恐怕還有很大的距離。
房地產業是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今天我們不再討論這個問題,是也好不是也罷,國家的政策不會變,而且房地產對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行業的關聯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不用過多渲染它的重要地位,事實上,也沒必要,但短期內,它的影響不會改變,2022年其增加值占GDP的6.1%,由此可見,穩住房地產,對穩定經濟大盤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表示,將多措并舉推動消費平穩增長,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新增長點。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新型消費,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衛生體育等重點領域的消費,鼓勵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
同時,央行也表態,鼓勵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
3月25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就擴大內需問題建議,放松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消費限制性措施。包括松綁住房領域的限購措施,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松綁大城市的汽車限購措施,通過擴大城市路網來緩解擁堵壓力。
“40年來,中國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而且成長性最強的中高收入群體。他們是購房買車、教育醫療、休閑旅游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消費的主力軍,對擴大消費的支撐作用也最強?!?/p>
其實持有該觀點的還有,經濟學家馬光遠和孟曉蘇。
前不久,號稱中國房地產之父的,中房集團原董事長、匯力基金董事長孟曉蘇表示,2011年以來對樓市的限制已經經歷了很多年,(樓市)基本沒有泡沫了,限購壓低了經濟增幅,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經濟增長壓力,原因就是“樓市限購”。限購政策已經過時,應該全部取消。
同時,馬光遠也表示,樓市限購已經沒必要,可以全部取消。他認為,現在沒人買房子已經并不是因為限購,而是真不想買、真沒錢買、真不炒房了。
今天也不過多討論他們兩個人的觀點,此前我已經寫過。但我想說,或許對于大部分城市來說,放開限購已經不會有太大影響,況且現在除了一線城市基本上也都放開了吧。反倒是,放開的二三四線城市依然沒有起到太大作用,而沒放開的到底該不該放開呢?一旦放開,房價會不會大漲呢?
我想,如果長效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房價大漲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全國優質資源都集中在這里,好的資源是有限的,是稀缺的,但有錢人可是無限的,他們的能力不敢想象。
同樣,一線城市的汽車限購也是一個道理,有人建議,沒必要限購,而應該在持有環節用稅制調節,房子也是如此?;蛟S,國家也在研究這個政策,未來會不會推出不是沒有可能。
其實,如今的房地產在發生重要變化。過去的一些限制性政策也非常有必要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同樣在3月25日的這個論壇上,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表示,靠買房賺取金融屬性已經很難了。他說到:“買一套房再炒出去,第二天就能賺錢,又住著又賺錢的時代過去了,享受包括住房在內的各種不動產使用權,將會越來越成為主要目的?!?/p>
實際上,這也醞釀著房地產巨大的變革。既要讓老百姓不再為住房發愁,又能讓一些有閑置資金的人在房地產中獲利,實現良性循環,這才是未來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目標,不像過去,剛需買不起房,而炒房者就愈加利用這一點制造恐慌,讓買不起房成了死循環。
我知道建行董事長是要搞租房事業,有意引導大家租房,我相信,未來隨著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不斷完善,租房也不再是陰影,也會成為人們的一種住房選擇形式。
限制性措施終究是權宜之計,也終將會退出,但此時,我認為完全退出的可能性不大。盡管迫切需要拉動經濟增長,但再次靠炒房是不可能的,不會再重蹈覆轍。
接下來,除了車子、房子,最重要的我認為還要關心老百姓的票子,現在掙錢不易,要給他們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預期轉變,消費才有動力。房地產投資邏輯改變,老百姓不再為住房發愁,誰想綁架剛需都不可能。到那時,又何愁沒有消費動力呢?百姓不是不想消費,是沒錢消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