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文/龐明說財經
這幾年來,隨著經濟的下滑,地方政府債務不斷的積累,地方債務風險問題越來越越嚴重。
地方債,是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機構發行的債券,簡單點說,就是地方政府為籌集資金,向銀行機構借錢欠下的債務。這些舉債回來的錢,一般用于交通、通訊、住宅、教育、醫院和污水處理系統等地方性公共設施的建設,以當地政府的稅收能力作為還本付息的擔保。
前段時間,全國31省份陸續發布了2022年財政收支和債務數據,以及2023年債務化解重點工作計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地方債務總量合計超過了60萬億元(包含一般債務14.4萬億元,專項債務20.7萬億元,以及25.6萬億元中央政府國債),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人對土地的熱愛十分深厚,不管走到哪里都忘不了故鄉那片熱土,所以哪怕是幾千年的不斷變遷,經濟迅猛發展,人們對于土地還是有很深厚的感情,如今的21世紀,大家依然對土地的使用情況十分關注。過去人們使用土地主要是用來耕種,可是現在社會的發展,卻讓土地變為了建筑用地,房地產的壟斷讓城市不斷崛起,一棟棟高樓大廈就像是雨后的春筍生長在這個城市之中,可是房地產蓬勃發展也出現了很多狀況。據說我國地方債已經超過60萬億,賣土地的收入卻只有6.68億,所以大家都說到底要賣多少地才能還上這筆錢。
隨著遵義道橋債務曝光后,大家看到這種賴賬行為,所以擔心每個地方都會有同樣的債務安全問題隱患。雖然網友十分擔心,但是官方公布的數據似乎在安撫人心,國家財政部發布的數據認為,國家規定債務上限,所以能夠保障地方債的安全性,那為什么網上卻傳出地方債務60萬億的說法呢?其實也是因為很多人把城投債統稱為地方債,可是這對政府來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為前者是企業法人為實行者,當地沒有承擔的義務,可盡管如此,人們對土地市場低迷情況還是很警惕,因為如今土地出讓暴跌更是打破了,以往的紀錄房地產出現的危機,也讓市場變得冷清起來。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過得也十分艱難,因為他很想為當地老百姓做點實事,不管是修橋還是建地鐵都需要財政收入,可是市場低迷也就不得不縮減開支,這樣對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而疫情期間,各個部門都有很大的壓力,土地收入越來越少,就會在其他方面實現創收,這樣就會擾亂了市場,房地產的危機已經十分明顯了,想要靠賣土地來發展經濟逐漸開始行不通,當地的財政恐怕也很難用土地來實現經濟的蓬勃發展,而且中國呈現了人口負增長的情況,從前是土地十分稀缺,可是如今人口數量減少,還怎么能夠用這樣的借口來糊弄老百姓。
而且過度的依賴土地收入,還有可能會忽視其他財政收入,這樣做會造成產業空心化,很多企業被過高的價格嚇倒,普通的老百姓也因為過高的房價放棄了扎根的念頭。長時間如此城市就很難留住人才,所以說土地財政曾經讓經濟實現了飛速發展,可是如今的現實情況讓他們不得不面臨轉型。我們不應該害怕即將面對的痛苦,而應該聽從國家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夠擺脫依賴土地財政收入,在其他方面給老百姓更好的生活體驗,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何必讓所有人背負壓力前行,那樣只會讓大家過得更加不容易,誰不想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所以我們應該想想該怎么做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