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家門口的“雙一流”,南京大學蘇州校區開始招生啦!
今天(6月29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發展規劃部副主任陳露洪,就招生情況、專業設置、師資力量、招生亮點,進行一一解答。
據悉,南京大學蘇州校區首期將建4個新型學院,首批招收本科生約500名,其中200個名額將提供給江蘇省考生。
值得一提的是,2022級蘇州校區新生將在南京本校區完成一年“尋根式培養”后,于2023年正式入駐蘇州校區。
6月28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在蘇州高新區舉行,回顧總結一年來工作進展,攜手開啟校地合作嶄新篇章,奮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校區。
同時,會上宣布南京大學蘇州校區面向全國正式招生。
2022年,在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南京大學將在新起點上啟用蘇州校區。
蘇州校區本次招生在教學、專業,師資團隊、校園建設上有什么亮點呢?蘇州校區的學生將享受什么紅利呢?
今天(6月29日),看蘇州記者來到太湖大道1520號的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發展規劃部副主任陳露洪,就招生情況、專業設置、師資力量、招生亮點進行一一解答。
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定位和辦學特色是什么?
答: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按照“同等標準、錯位發展、創新機制、國際一流”的理念,依托南大優勢學科,主動服務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圍繞“國家戰略、南大所長、蘇州所需、世界一流”的辦學定位,聚焦“新工科”,實現“新文科”、“新醫科”等交叉融合,建立以學科交叉為基本特征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模式。
蘇州校區首批招生圍繞哪些專業?這些專業有什么亮點?
答:為了面向未來科技與產業發展,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跨界素養、工程素養、數字素養、人文素養、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在催生新技術和孕育新產業中發揮引領作用、能夠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高素質的交叉復合型卓越工程領軍人才和行業領袖人才。
本次在蘇州校區開設招生的專業,是南京大學的王牌專業。
今年開設的技術科學試驗班涵蓋智能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智能化軟件)、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數字經濟專業,將招生500人,其中200個名額計劃投放到江蘇省。
招生專業:
智能科學與技術
依托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順應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及崛起而產生,涵蓋機器學習、智能信息處理、智能機器人、腦科學及類腦人工智能等前沿高新科技的綜合性多學科交叉融合型專業。
數字經濟
依托商學院,充分發揮南京大學理論經濟學和計算機技術,科學兩大一流學科的優勢,以經濟學為基礎,注重與數字技術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服務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建設涵蓋數字經濟基本理論、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與規律、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發展路徑、數字化治理機制的新文科專業。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集成電路專業,依托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聚焦集成電路與系統、電子系統設計及其自動化、信息電子技術與系統等相關領域對“高精尖”人才需求,服務國家戰略性、基礎性與先導性產業中的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專業。
軟件工程
答:依托南京大學軟件工程優勢學科、國家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結合蘇州先進軟件產業,建設以軟件工程為基礎,產教融合為特色,軟件開發實踐活動為主線,涵蓋機器學習、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前沿科技的交叉復合型專業。
師資力量如何?與南京本校區有何區別?
答:我們已經陸續招聘了一批非常優秀的、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活力的教師,同時結合南大現有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同組成蘇州校區的師資隊伍。
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軟件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商學院已派出領軍人才師資團隊基礎上,南大還對標國際一流大學標準,面向全球招聘一流師資隊伍,共同支持各專業人才培養。
目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Stephen H. Muggleton教授、原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終身教授曹文武教授等已簽約南大,多位領軍人才及一批擁有海外一流大學博士學位或博士后經歷的優秀青年學者陸續加盟。
蘇州校區教學設置有何亮點?與南京本校區教學有何區別?
答:我們探索了一個“尋根”辦學的模式,這也就意味著蘇州校區、南京本校區將聯動起來。蘇州校區新生在鼓樓校區完成一年級大類培養后,將按照分流規則在各校區培養專業中選擇,體驗一城或兩城的不同學涯。
也就是說,未來蘇州校區學生既能領略六朝古都南京的魅力,又能品味江南水鄉蘇州的風韻。二年級后,南京、蘇州學生仍可通過同步課程、暑期課程等途徑享受各校區教學資源。
蘇州校區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擁有長三角經濟高地的便捷交通和區位優勢,校園盡顯高品質、高特質和高顏值。
蘇州校區校園建設體現了什么理念?具有哪些特點?
答:蘇州校區在積極利用擁山抱水的場地優勢之時,既承載著南大百年校園精神,又兼顧了蘇州地域文脈的延續以及未來大學空間模式的導向。
規劃設計方案聚焦概念設計、功能分區、交通人流、天人合一等四大問題,統籌功能、形象、使用、養人四個維度,堅持總體美與單體美、建筑美與景觀美、靜態美與靈動美、空間美與時間美、山水美與人文美、校內美與校外美相統一,突出高品質、高特質、高顏值的追求,收獲大氣、宜人、養眼、適用的效果,用心打造智能化、生命化、集約化、人文化、現代化和國際化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