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加快建設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隊伍,按照加強頂層設計、整合資源力量、統一標準體系、規范操作流程要求,近日,省人社廳發布《關于推進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融合發展 全面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量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我省將推進“兩校”融合,重點建設25所優質高等職業院校。
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按照《實施意見》,我省將聚焦制造強省、質量強省、網絡強省和數字河北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用足用好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培訓資源,大規模、高質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強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適應產業需求。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推動職業培訓和企業需求有效對接。
強化就業導向。以促進就業創業為目標確定培訓內容,加強對就業創業重點群體的培訓,促進“人崗相適”,促進勞動者實現就業、穩定就業和高質量就業。
打造特色培訓品牌。創新政策措施,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激勵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積極承擔補貼性培訓,廣泛開展市場化、社會化培訓,建立培訓資源優化配置、勞動者按需選擇、政府加強監管服務的體制機制。
到2025年,開展就業技能培訓75萬人次
按照《實施意見》,我省將聚焦辦好“三件大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融合發展,實現培訓對象普惠化、培訓資源市場化、培訓方式多樣化、培訓管理規范化,技能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結構更加優化,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到2025年,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75萬人次、創業培訓10萬人次,培訓高技能人才15萬人以上、企業新型學徒10萬人以上,以才引商、以才聚企效應逐步顯現,推動實現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重點建設25所省級以上優質高等職業院校
按照《實施意見》,我省重點建設25所省級以上優質高等職業院校、支持120所中等職業學校提升發展質量。
大力發展技工教育,人口規模30萬以上的縣(市、區)要將技工院校建設納入本地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專項。鼓勵市縣對技工院校預備技師班(技師班)、高級工班參照高等職業院校標準實施生均撥款。鼓勵社會力量和企業興辦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探索開展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到2022年,“雙師型”教師占比達到60%
堅持多方位培養職業教育師資力量,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到2022年,每所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的比例達到60%。
根據全日制在校生和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年均規模(培訓人次按30%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在校生數),按照各類型、各層次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設置標準規定的師生比,合理配備公辦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教師。允許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按有關規定將15%的編制員額用于聘請兼職教師,按編制內人員標準撥付經費。對具備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或高級技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高技能人才,職業院校和技工院??赏ㄟ^選聘方式公開招聘,沒有空缺崗位的按規定申請特設崗位。
“職業培訓包”提供定制式職技培訓
深化教學教法改革。引進開發符合我省產業發展和地域特色經濟的“職業培訓包”,為勞動者提供定制式職業技能培訓。
全面推廣理論教學與實操培訓“一體化”培訓模式。推行“典型任務培訓法”,依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或行業企業評價規范,把開發勞動者從事相關職業必須具備的典型技能任務融入培訓中,夯實勞動者技能基礎。注重解決“工學矛盾”,對企業職工、農民工等群體,采取彈性學時、累積學時的辦法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大力推廣“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動員院校和企業開發課程資源,采取實名制管理、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實現學習過程可查詢、可追溯。
“雙證”互認,培樹特色技能人才品牌
通過校企合作、第三方機構、院校鑒定所(站)、競賽選拔、職業資格鑒定等方式開展多元化評價。職業院校要積極推行“1+X”證書制度,并嚴把質量關。學生取得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符合國家標準職業(工種)名稱、內容、等級劃分要求的,在就業、職稱評審、薪資確定、技能人才榮譽稱號評審等方面,與技能人才自主評價企業和職業技能培訓評價組織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具有同等效力。
牢固樹立標準意識,培樹特色技能人才品牌。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要嚴格按照已公布的評價規范開展職業培訓,培樹“河北技工”“燕趙家政”“冀菜大廚”等特色品牌。
每年培訓重點群體人員不低于15萬人次
圍繞就業重點群體,廣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組織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面向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等青年、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含殘疾人)等就業重點群體,精準開展“菜單”式培訓和定崗定向培訓,加強高校畢業生職業技能培訓。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每年開展就業技能培訓不低于15萬人次。
每年開展創業培訓不低于2萬人次
發揮院校資源優勢,大力開展創業創新培訓。依托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開展創業意識教育、創新素質培養、創業項目指導、開業指導、企業經營管理等培訓。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每年開展創業培訓不低于2萬人次。發揮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實訓設備優勢和師資作用,開展集智創新、技術攻關、技能研修、技藝傳承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
每年高技能人才培訓不低于3萬人次
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高等職業院校、技師學院和高級技工學校要把高技能人才培訓作為首要任務,著眼培育燕趙工匠,大力開展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培訓,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給。圍繞先進制造業和物聯網、大數據、5G與VR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產業,開展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等方面培訓,進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專業知識水平、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每年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不低于3萬人次。
健全績效工資激勵機制
各級政府、行業部門、國有企業舉辦的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承擔補貼性培訓任務,無需履行招投標和專家評審程序,向所在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提交開班申請,按程序組織開展培訓并按規定享受培訓補貼。
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取得的收入,在合理扣除當期需支付的實訓設備和耗材購置、教材開發、水電等直接成本后,可按不超過60%的比例提取資金,用于核增單列管理的績效工資總量,由學校自主分配,不受績效工資水平控制線限制,不作為下一年度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基數。自主分配部分由學校依據教師及相關人員工作量制定分配方案,報主管部門備案后實施。
急需緊缺工種培訓補貼標準可上浮10%
建立培訓補貼標準動態評估調整機制,結合評估結果,適時調整補貼標準??茖W合理確定職業培訓補貼標準,急需緊缺工種的培訓補貼標準上浮10%。
健全培訓質量評估監管機制。將職業技能培訓納入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質量評價體系,定期對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開展情況、政府各項支持政策實施情況、教師利益相關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
按照“凡補必進、不進不補”原則,對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全面實施實名制信息管理。動態公布和實時更新培訓項目目錄、培訓評價機構目錄,對違反規定的機構立即清退,依法依規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