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法律與教育資源保障之外,實行彈性入學更需要家長消除功利的教育觀,理性規劃孩子入學時間。家長的功利教育觀不改正,教育政策的調整也只能淪為無用功。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點入學是好事。”江西省南昌市民吳先生說。2018年4月9日,南昌公布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小學新生入學年齡為2012年8月31日前出生,年滿6周歲的兒童。吳先生的孩子差3天才滿6周歲。“小孩如果今年不能讀小學的話,只好再讀一年幼兒園。”說起這事,吳先生一臉無奈。
對于年滿6周歲方能入學的規定,民眾一直存在爭議。近年來,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趕在當年入學,提前實行剖腹產、偽造戶口本年齡、先讀民辦小學再轉學……可謂“奇招百出”。
為了消弭這些亂象,不少人建議應該為這個規定松綁,避免以6周歲為標準來“一刀切”,實行彈性入學制。
彈性入學確實存在不少優點。實際上,不少發達國家規定,5到7歲的孩子該何時入學,可以由父母(監護人)自主選擇。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身心發育確實存在很大區別。而由家長(監護人)根據孩子身心發育的情況,來判斷是否具備入學的自立能力,比統一入學年齡的做法,更科學、更符合教育發展規律。
但是,實際上,就目前我國教育發展現狀來看,要實行彈性入學,除了需要法律的支持、教育資源的優化,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長改變功利的教育觀。
《義務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一條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對于未滿6周歲的孩子,雖未提到不應當、禁止或不允許上小學,但怎樣執行,并沒有明確規定。因此,要為入學時間限制松綁,就需要進一步修訂《義務教育法》。比如,可參照美國等國家,將上學時間確定為5周歲到7周歲之間,由家長自主選擇。
實行彈性入學機制對義務教育資源的配置會有更高要求,各地必須有充足的學位資源滿足需求。因此,若實行彈性入學,就要求地方政府更為科學、合理地配置義務教育資源。
對彈性入學更大的考驗是家長的功利教育觀。近年來,受應試教育環境影響,為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很多家庭都渴望孩子早學知識、早上學,有的家長甚至瘋狂到“剖腹產”趕入學時間,如果放寬入學年齡限制,允許家庭適當自主選擇上學時間,則有可能發生一些家庭不顧孩子身心提前讓孩子上學的情況。這不僅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負擔,更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長。
因此,法律與教育資源保障之外,實行彈性入學更需要家長消除功利的教育觀,理性規劃孩子入學時間。家長的功利教育觀不改正,教育政策的調整也只能淪為無用功。
標簽: 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