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溝通 尊重應是基礎
我們家孩子今年上初二,但最近發現孩子與我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對我們也不太信任了,和孩子之間應該怎樣進行有效的溝通呢?
專家觀點
通州區馬駒橋鎮中心小學張艷榮老師:家長與孩子溝通重在“尊重”二字,親子溝通中的基本原則是任何情況下,都要以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承認孩子的愿望為溝通的前提和基礎。
“寫完作業了嗎?”“今天認真聽課了沒有?”……這些問題家長常常會脫口而出。孩子放學回家聽到這些盤問都會有一種自己做錯了事情的感覺,久而久之就什么都不愿意說了。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面對其消極情緒,父母需要做的是接納并要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對于孩子訴說的內容,一定要用心地傾聽,在充分了解了事情原委和孩子的體驗感受后,用微笑的表情和撫愛的動作、親和力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和同感。孩子表達困難時,需要家長的理解,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的情緒來源和他們共情,問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值得關注的是,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往往沒有把話聽完就會急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這會使得孩子不愿意跟你溝通。其實家長正確的做法是先讓孩子描述一個看到的事實,然后界定問題,啟發孩子自己去描述、思考和解決問題,切忌給孩子貼標簽。明智的家長應對于孩子的描述不評判、不評價,鼓勵他們自己分清事情的責任,積極思考并采取可行的措施進行解決。
在必要時,家長可以給出不同建議,讓孩子去做選擇。不否定孩子的感受,才可能讓孩子說出心里話。親子溝通時,重要的不是父母說了什么,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因為本質上說,親子溝通不是說教,而是改變行動。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主動與孩子溝通很重要,這樣孩子會認為你愿意和他做朋友,既增加了家長與孩子間的溝通也消除了陌生感和距離感。讓孩子成為家庭的建設者,引導他們一起合作,主人翁意識會讓孩子們樂于溝通。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為孩子制定規則或提要求時,重要的是告訴孩子如何做是對的,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明確規則和傳授方法,而不是在否定和批評自己。孩子是通過父母做了什么,而不是說了什么來學習的,所以每一個家長都要做到避免蒼白的說教,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表率,用自己行為感染孩子。其次,孩子對事物的認知也主要是通過內感官,而刺激內感官的主要手段就是非語言方式,比如撫摸、擁抱、親吻、點頭、微笑等,在和孩子溝通時,父母要保證身體、情感、思維一致,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進行。
標簽: 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