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站擺放有哪些“講究”?廚余運輸怎樣安排?北青報記者新學期深入校園調查——
校內垃圾“四分法”如何落地?
實驗二小平谷分校“護桶小衛士”用餐后監督廚余垃圾投放
2020年9月7日,大峪二小五年級三班的教室內正在上一堂特殊的“垃圾分類課”,同學們將“垃圾分類達人”李詩雅圍住,李詩雅正在給同學們展示她用早餐剩下來的廢舊牛奶盒制成的收納盒,分上下兩層,上層“水晶蓋”用膠帶覆蓋綁住,當做可擦寫畫板,下層設置4個小抽屜,用于收納零碎小文具。在學校“紅領巾回收站”,類似李詩雅這樣用廢舊報紙、可樂瓶、易拉罐等做成的創意作品還有很多,垃圾變廢為“寶”成了每個同學生活中的習慣。 開學20多天以來,北京青年報記者走進多所學校,近距離接觸校園垃圾分類的現狀和那些樂在其中的“分類小達人”們。
實驗二小平谷分校課間班級垃圾分揀員將可回收垃圾投放到樓道垃圾桶
觀察1
校園內垃圾桶怎么擺放?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實施四個多月,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隨著本市各個中小學平穩有序開學,校園內的生活垃圾分類也都提上了議事日程。在《條例》的原則性框架之下,校園中垃圾桶站的設置、回收方式和居民小區相比較更加突出因地制宜的特點,并有其特殊之處。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居民區中“四分類”的垃圾桶一般都集中放置在一起,但學校和居住小區的垃圾構成不同,需根據學校特點因地制宜擺放。北青報記者走訪多所學校發現,每間教室、教師辦公室內都會并排放著兩個垃圾桶,一個為“可回收垃圾桶”,一個為“其他垃圾桶”。打開可回收垃圾桶桶蓋,里面是同學們寫完練習題后丟棄的廢舊紙張、廢舊礦泉水瓶,其他垃圾桶里則是擦手擦嘴用過的濕紙巾、餐巾紙等。據學校介紹,廚余垃圾一般都不會在教室、辦公室內日常中產生。
至于學校中的有害垃圾,雖然量并不是很多,但因為其特殊性,一般被放置在校門口、校醫務室外等能夠被保安、校醫監督到的地方。在有害垃圾桶里有壞掉的燈泡、燈管、打印機空墨盒、廢舊電池等。對校園里有害垃圾的管理,各學校尤為重視。“對于有害垃圾,我們不會讓學生直接接觸和管理,都是由學校實驗室、后勤的專管員老師來做,因為這部分垃圾都是學校日常工作消耗運行中產生的,孩子們在垃圾分類實踐中不會涉及。”實驗二小平谷分校副校長李強介紹說。
宣師一附小同學們開展“垃圾分類拍了拍我”的互動小游戲攝影/本報記者 楊益
觀察2
校內廚余垃圾咋運輸?
廚余垃圾在居民社區的垃圾產生量中占比很高,而校園中的廚余垃圾有什么特點呢?據觀察,首先,在廚余垃圾桶設置上,學校有自己的考量,會按照師生的就餐地點設置。比如豐臺五小、定慧里小學等在教室用餐的學校,就在每天午餐時段將廚余垃圾桶帶到各教室或樓道中,午餐用完后,由食堂專人將廚余垃圾收走。而朝陽實驗小學、密云區馮家峪鎮中心小學等都是在食堂就餐,因此餐廚垃圾桶就設在食堂里。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那就是秋冬季校園里的落葉也變多了一些,這些枯草落葉都應歸類為“廚余垃圾”,因此不少學校也在操場、通道設置了臨時廚余垃圾桶。
北青報記者在多所學校走訪時發現,大部分學校在教室內都全面禁食零食和水果,所以廚余垃圾主要來源于廚房和食堂,包括兩大類,一類是食材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根莖和殘葉,另一類是肉類食品的骨頭和水果皮核,在 “光盤行動”的背景下,不少學校的剩菜、剩飯都已經較為少見。如實驗二小平谷分校本周二中午的伙食,由于有土豆絲、肉炒芹菜、胡蘿卜、雞腿以及餐后的水果橘子,因此廚余垃圾桶里可以看到土豆皮、芹菜葉、胡蘿卜皮和根等,而飯后廚余垃圾桶里又多了雞腿骨頭、橘子皮、橘子核等。
在廚余垃圾的清運處理上,學校也與社區不同。北青報記者調查了解到,廚余垃圾每天由學校定點、定員、定時投放,再由所在區的專業環衛運輸隊上門清運,已經形成一套標準的操作流程。比如,定慧里小學早上6點鐘學生還沒到校的時候,海淀區環衛五隊已經派垃圾車到學校進行收運。馮家峪鎮中心小學是寄宿學校,垃圾在學生們晚飯后收運。豐臺五小每天上午11點半前會將當天上午和前一天下午產生的廚余垃圾進行清運。
北青報記者調查統計發現,學校里不同垃圾的占比大體為以下這一比例:可回收垃圾占比最高,約占40%;廚余垃圾20%;其他垃圾35%;有害垃圾約占5%。
觀察3
校內垃圾分類教育形式有哪些?
新版《條例》第十條明確規定,教育部門應當將生活垃圾減量、分類、處理的知識納入中小學校及學前教育教學。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北京的各個中小學校,師生對垃圾分類已經達成了共識,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展板、樓道滾動屏幕等多種形式科普垃圾分類知識;也有不少學校讓學生參與到垃圾分類的宣傳監督中。比如,人大附豐臺學校小學部、朝師附小本部校區、房山區良鄉第四小學等學校設置了專門的垃圾分類引導員,推廣垃圾分類的知識。
垃圾分類在新學期也成為各學科老師們的教學“新素材”。定慧里小學五年級進行了用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美術、科學、音樂六個科目的跨學科實踐《 垃圾分類,我準備好啦》。朝陽實驗小學開發了《垃圾分類我能行》的實踐性課程,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將學習的課堂搬到自然和社會中,引導學生建立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產生社會責任感。
為了讓小同學們加深垃圾分類知識印象,不少學校也自編了朗朗上口的兒歌:“有毒有害紅桶桶,可回收的藍桶桶,廚余垃圾綠桶桶,其他垃圾灰桶桶……”在密云區季莊小學、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平谷分校、宣師一附小等學校,自編垃圾分類兒歌成為學校里的“最流行”。
同學們還將垃圾分類知識帶到了生活中。房山區良鄉第四小學一年級7班的劉天意精心錄制了科普視頻,變身“小老師”,通過投放垃圾品類小卡片的方式為社區居民義務講解垃圾分類小常識,受到社區居民的頻頻點贊。豐臺五小四年級7班葉盈杉錄制了十多個短視頻發布在網上,讓更多人了解了垃圾分類。
標簽: 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