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一些原計劃出國留學的同學轉而開始關注中外合作辦學這種“不出國門的留學”方式。中外合作辦學到底能否像一些人期待的那樣,成為留學的“替代品”呢?
近日,中國教育在線發布本科階段中外合作辦學數據調查報告,聚焦“雙一流”建設高校和9所獨立法人合作辦學機構,對本科階段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辦學項目在招生規模、合作院校、專業設置、收費情況、生源質量及就業情況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發展情況及趨勢。報告顯示,中外合作辦學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錄取分數持續上升,教學質量大幅提升。
據了解,中外合作辦學是指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依法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從辦學形式來看,中外合作辦學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業)”兩種形式。“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指經教育部批準的外國高校同中國高校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指中外合作辦學者不設立專門的教育機構,而是直接在某個大學的某一學科或某個專業直接開展合作。
要探討中外合作辦學能否成為留學“替代品”,首先繞不開“教學質量”這個重要議題。
報告顯示,自1995年《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發布以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實現“快速生長”。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已有600余所高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在13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舉辦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的超過86%。“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中,約20%的外方合作院校為QS世界大學排名前200名的高校。
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發展進入“質量提升階段”。同時,報告提到,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就業統計數據顯著向好,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持續提升,尤其在出國(境)升學方面具有突出優勢,畢業生多數進入國(境)外一流高校深造。以北京某“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019年畢業生的情況為例,其繼續選擇合作院校碩士項目的學生比例為56.6%,申請其它國(境)外高校的學生比例為34%。
同時,家長和學生在和留學作比較時,中外合作辦學的學費也是最常見的考慮因素之一。
報告顯示,關于學費,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相對國內普通高校專業學習費用較高,是普通高校專業的數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費差異很大,不同的辦學地區、不同的合作院校、不同的專業,學費各不相同。
具體而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費在1.5萬元/年-10萬元/年,大多數為2萬元/年-4萬元/年左右。報告解釋,中外合作辦學高收費有其原因。通常情況下,收費較低的合作辦學項目,多半采用的是國外的教材,而教學仍以國內教師為主;收費較高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外方教師比重增加,更與國際教育接軌。
報告指出,由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收費相對高昂,在招生的錄取分數上,多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錄取分數線低于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但差距在逐漸縮小。
報告認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非獨立法人)錄取的生源質量在提升,這也說明考生和家長對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認可程度在提升。(記者 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