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31日,全球中文學習平臺的用戶已經達到64.7萬,覆蓋152個國家和地區——在教育部日前舉辦的“介紹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和中國語言生活狀況”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引發了不少國際中文教育從業者的關注。
于去年10月25日正式上線的“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利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匯聚各類中文學習資源,打造能夠隨時隨地自主學習中文的網絡學習環境。同時,平臺聚焦海外中文學習者,完成國際版手機移動端APP研發并上線,支持中、英、俄、日、韓、泰6種語言,其推出可以說是更好地發揮了網絡教育優勢,助力全球中文教學機構在特殊時期實現“停課不停學”。
技術手段增彩線上課堂
線上中文教育并非新鮮事,此前旨在為各國孔子學院和國內外院校搭建網絡教育云平臺的網絡孔子學院已經為不少外國漢語學習者熟知,直播課、原創微課等也頗受學習者青睞。此外,不少線上教育機構也加入了國際中文教育的行列。但在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蔓延迅速,國際中文教育受到沖擊。在此背景下,不少中文課程、中文考試等均由線下轉至線上,線上中文教育也成為國際中文教育從業者關注的熱點。
從事中文教學多年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師孟德宏認為,將中文課堂從線下遷至線上,對中文教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的機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線上教學也許會逐漸成為新的教學趨勢。教師不僅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教學能力,也要用心研究如何運用技術手段為課堂添彩。挑戰也是契機,也許國際中文教學的業態會由此發生改變。”
對德國紐倫堡-埃爾蘭根孔子學院公派教師楊征來說,線上課程的漢字考察極具挑戰性。為了完成漢字教學內容,楊征充分發掘線上平臺功能。“在做書面練習時,我通過ZOOM平臺的聊天功能,讓學生通過線上打字的方式將中文句子輸入聊天對話框,讓我沒想到的是操作效果遠遠高于預期。學生們雖然無法準確寫出或讀出漢字,但憑借對漢字結構的框架感,他們可以順利敲拼音、從漢字選項欄里選出漢字,從而輸入完整句子,線上課堂現場打字完成句子的速度高于面授課時手寫句子的速度,這讓學生不僅有成就感,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漢字的熱情。”楊征說。
新科技提升用戶體驗
孟德宏提到的科技因素不僅被一線中文教師所重視,也是線上中文教育機構一直強調并投入巨大精力的重點。
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建設和運營方科大訊飛在4月曾經發布過一組數據——該平臺自上線至2020年4月22日,累計用戶達57.6萬人,覆蓋全球123個國家。和日前教育部在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的數據相比,可看到該平臺在逾1個多月內的用戶和覆蓋國家的增長幅度。數據增長的背后,平臺的智能化和個性化功不可沒,因為融合了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技術,平臺可以為每個學習者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并支持實時反饋,這對用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體驗。
據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介紹,全球中文學習平臺的關鍵技術研發已經完成普通話測試的報名、查分、驗證等功能的接入,以及多語種語音輸入和翻譯、字詞聯想卡片等功能的研發,初步完成了統一的服務系統,建設了可視化運營管理的后臺。同時,平臺覆蓋了80%日常生活場景的對話學習功能,通過沉浸式人機交互學習方式,幫助學習者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地道中文表達。
波蘭克拉科夫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志愿者文皖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授課是國際中文教師必須掌握的技能,學生也會有不一樣的課堂體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特殊教學讓教師們有新的視角去看待國際中文教育,也開始重新認識科技和國際中文教育的關系。
科技搭橋未來之路
6月6日,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第181期)《給爺爺的信》開課,來自26個國家66329個登錄點的師生跟隨鏡頭走進嘉峪關長城和頤和園,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共同學習書信的寫作方式。據悉,與傳統口述、圖片、視頻授課方式不同,實景課堂教師身處實景環境之中,依托實景呈現教學內容,啟發學生通過現場觀察去探索世界,使中華文化的學習不再停留在課本上、文字里,而是跨越時空,立體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全世界的華裔青少年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遠程實時共同學習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知識。
相關專家指出,實景課堂基于全新的教學模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海外華裔學生提供了打開中華文化大門的鑰匙。
確實,科技可以改變中文教學及中文學習方式,這是中文教學工作者和學習者的共識。在科技賦能國際中文教育的探索之路上,不少科研新成果及教學新模式進入公眾視野。比如在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語言文化博覽會上亮相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與自然語言處理手段自動完成作文的智能批改的“文心”智能輔助寫作系統、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推出的動漫中文課堂等。
相關專家指出,從教學方法創新到教學數據反饋,從教學模式改變到課程設置變化……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之路,少不了科技的影響。但如何將影響變為正向,對國際中文教師來說,是一大挑戰,也需要師生的共同探索。(趙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