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校媒記者 劉萍/繪
“爸媽暴露本性了,原來他們也會偷懶玩游戲、看土味視頻!”
“今天跟媽媽一起做了兩條魚,這對我們倆來說都是第一次。”
“爸媽跟我閑聊的話題多了,吹毛求疵的管教少了。”
“才發現他們工作那么忙,過去周末的陪伴其實難能可貴。”
在這個特殊的“超長假期”里,中學生和爸媽成了整天宅在一起的室友。原本各自忙著工作和學習的親子,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故事。
你們退一步,我也退一步
跟著網上教程一起做蛋糕、互相監督參加體育鍛煉、看完新聞交流想法……在最近的宅家生活中,不少家庭開發出新的互動方式。
“父母可能在你不在的時候,才是他們最真實的樣子。”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初二女生王小予最近在爸媽身上發現不少“笑點”。王小予說,她從“暴露本性”的爸媽身上看到的親子之間的相似之處:他們會以學習名義拿走電子產品開始玩游戲;在吐槽孩子看搞笑視頻的同時,自己卻對“土味”視頻樂此不疲;即使覺得發福了,也依舊在吃高熱量食物;搬出了10年前買的游戲機打算一起運動,結果很快就放棄了……
現在,王小予學會了和爸媽互相監督:爸媽抽查她寫作業,她就去偷看爸媽是否在認真工作,然后“吐槽”彼此。“雖然和爸媽交流確實會有隔閡,但也感覺他們在慢慢融入年輕人了。所以,建議大家和長輩們交流時,放平心態吧!”
上海市位育初級中學二年級男生桑思遠發現,在家時間長了,和爸媽之間的摩擦變少了,“現在他們的管教都有嚴密邏輯支撐,不像以前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管”。不久前,因為催他早睡覺的事,桑思遠和媽媽斗起嘴來,盡管在老師的幫助下溝通過,但“按下葫蘆又起了瓢”,一兩個月后母子又產生了新矛盾。“我媽認為她構建了民主家庭,但我覺得那只是她的民主”,他這樣形容自己家過去的氛圍。
桑思遠覺得,現在爸媽在他做作業、玩游戲、看書等生活細節上的指責都越來越少,原因是“雙方都退了一步”。桑思遠有個三歲半的妹妹,他很樂意“被妹妹玩”:給妹妹當馬、馴鹿、鴕鳥騎;當沙袋、當靶子、當點讀筆……“媽媽有時候覺得我們玩得太瘋了,但現在我覺得自由度高了很多。”他笑著說。
第一次發現,你們原來很辛苦
“疫情期間,放慢了生活節奏,我好像更能看懂媽媽每次工作結束后臉上帶著的疲倦,卻依舊笑嘻嘻地拉著我運動。也看懂了爸爸每次被客戶催甚至是投訴后,平復下心情,依舊溫柔地與我交流。”上海市位育初級中學初二女生王青文(化名)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文字。
王青文的爸媽都曾是醫學生,現在媽媽是護士,爸爸是律師。最近她在書柜看到一本專講小兒常見病的書,好奇地問媽媽:你們都學醫,專業又不是這個,為什么買這本書?媽媽告訴她,“因為你以前是小朋友的時候,我們怕你生病。每次你生病就翻這本書,一有事就去醫院。”
“我那個時候真的被感動到,原來身為醫學生的父母,也那么怕自己的孩子生病。”她接著回憶起小學四年級生病時,因為趕時間沒去醫院吊水,媽媽就回家給自己扎針吊水。“我記得媽媽的手一直抖,不敢扎下去。結果當了那么久護士的她還是扎錯了一下。我當時還埋怨她怎么會扎錯,現在覺得好對不起她。”
上海市進才實驗中學初二男生馮吾越的爸爸是骨科醫生,又是大學教師,因為這次疫情,他對爸爸的工作有了更多了解。“我覺得醫學日新月異,做醫生非常辛苦,但很具有挑戰性:看病技術要好,學術也要做好,讓病人受益。”平時,馮吾越會翻看家里的醫書,然后讓爸爸給自己講講醫學知識,還會聽他講述工作中遇到的病例。他希望長大后能成為像爸爸一樣的醫生:“雖然很累,但有成就感,這是我從爸爸身上看到的。”
“對于媽媽的工作能力,我的看法跟過去不一樣了。”上海市進才實驗中學初一女生邱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開畫室的媽媽最近在家上網課。“媽媽展現的人際交往能力讓我學到很多”。
邱雷希望能幫到父母:“媽媽要在公眾號推送線上課程活動,我對網上流行的表情包和小朋友喜歡的文字更加了解,給她出了不少主意;媽媽跟學生交流時,看不懂一些網絡用語和他們青春期獨特的小叛逆,我也會來解讀一下。”
在寄宿制學校上學的高一女生蘇玥(化名)最近才意識到,父母并不是一直有空的。蘇玥說,以前周末回家,正好遇上了大家都結束了工作、開開心心休息的日子,在家時才發現他們上班真的很累:“媽媽在家上班,盡管沒有通勤的時間,仍然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每天的早餐和午餐基本上也就是面包和方便面。”
“曾經我習以為常的陪伴并非常態,而是一種人為制造出來的輕松,是父母在我們一周緊張的學習生活后對我們的愛的表達。”蘇玥說。
“緊箍兒”怎么戴,我們聊一聊
高一女生秦朗(化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家和爸媽接觸多了,沖突也多了。
“本來開學我就不能用手機了,但上網課必須要使用電子產品,而他們更多的是不信任,懷疑我到底是不是在學習。”最近,爸媽會坐下來跟她談使用電子產品的事。“我覺得壓迫感很強,有種我在被罵而不是談事情的感覺。”她煩惱不知如何與爸媽溝通:“覺得開口前需要先想好很多話,很麻煩;又怕即使說了他們也未必理會,可能認為我在找借口”。
王青文則說,有位男同學的媽媽在家時擔心他學習,管得十分嚴格;復工后怕他不認真聽網課,就在家里裝了幾個攝像頭,就這樣,親子關系變得緊張了。
在王青文看來,其實相當一部分同學很在意和父母的關系。“一次我們集體14歲生日,回宿舍后都在談論爸媽按學校要求寫給我們的信,很多同學提到父母很為自己驕傲,但平時生活中卻感受不到。”她覺得,孩子應該每周都花時間和爸媽聊聊,“哪怕是閑聊也好”。
王青文回憶,以前爸爸雙休日在家休息,覺得他好閑,無所事事。但現在,每當上課間隙,總能看到爸爸在掃地、吸塵、曬被子,寫完作業會看到爸爸默默放在一旁的第二天的學習資料。一家三口每天還會一起看電視交流感想。平時因為學習而發出的討論聲,甚至是爭吵聲在減少,傾聽與交流在增加。
“可能平時父母也是這般對我,但我總感受不到?;蛟S是因為生活節奏太快,或許是他們太愛我以至于焦慮。我的抱怨可能只是對他們用心良苦的不理解,不理解他們那種‘戴上緊箍兒無法愛你,不戴緊箍兒無法救你’的心理。”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馮吾越的媽媽是老師,過去他覺得媽媽心目中有一個完美小孩的模樣,而自己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達不到媽媽的標準。“有時候我會覺得有點壓抑,當老師的媽媽太能洞悉學生的心理了,我想偷個懶、開個小差都能被她知道”。
但最近,慢性子的他終于和急性子的媽媽聊開了。一個周六晚上,他因為想玩會兒游戲和媽媽發生了齟齬,如果在平時,他會選擇聽媽媽的,但這次卻問她:能否聽我講心里話,不插嘴。“結果她真的一聲不吭聽我講了,還跟我說:學生好教,因為和他們的緣分是4年,而和我的緣分是一輩子,所以她也要學習怎樣做一個好媽媽”。(魏其濛)
標簽: 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