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的是,已經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李曙光,小時候也是個曾遇到考試就害怕,長期在及格線上徘徊的“丙等生”。
從害怕考試的“丙等生”搖身變成文體兼修的“全優生”,李曙光完成了逆襲。在與中學生交流時,他曾以荷花自喻:“春天山花爛漫時,我在水中眠;夏天才露尖尖角,遲開也鮮艷。”
這位78歲的老院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寄語青少年一代:有的人年少有為,也有人大器晚成,“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害怕考試的“丙等生”成了“全優生”
李曙光小時候,母親曾說他“跟同齡的孩子比,腦瓜子不行”。
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李曙光都是個“害怕考試”的孩子:甲、乙、丙、丁四個等級,他每次考試的成績基本上都是丙,相當于剛剛及格。他一度極其自卑,朋友圈子也都是一群調皮的孩子。
四年級時,李曙光和一群孩子玩摔跤,不慎摔傷,以致手臂骨折,休學半年,無奈之下只好選擇留級。不料復學之后,李曙光突然有了頓悟的感覺,學習變得容易起來,成績一躍進入班級前三,還因此成為少先隊員。
在天津市第十七中學度過的6年時光里,李曙光始終保持班級第一名的成績,有時候老師也百思不得其解:“李曙光作為學校里的團干部課外活動那么多,晚上還要參加‘大煉鋼鐵’,為何成績卻沒掉下來?”
這跟他學習中逐漸養成的好習慣分不開。
李曙光從小愛看小說,家附近有當時全市最大的新華書店。上小學時,他下午放學后就溜到里面,捧上一本小說細細品讀,直到天黑才回家。到了中學,他又成了學校圖書館的借書???。
除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他還讀完了《暴風驟雨》《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小說中身體殘疾依然奮斗不息的保爾的名言,“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成為他人生的座右銘。
上初二時,有一次,李曙光將小說帶到家里,夜里翻閱時因為深陷故事之中,不知不覺看到凌晨3點。
第二天上課,李曙光暈暈乎乎、瞌睡不斷,完全聽不進老師講的課。他馬上警覺起來:必須自我控制,改掉愛看小說的“毛病”。
從此,他給自己立下規矩:無論什么樣的小說,只能等到放假才借來看。“任何事,影響到學習我就不干”。
李曙光另一個“秘密武器”是——做作業“堅持獨立思考”。
做作業時,不管遇到多大難題,他始終獨立思考解答,從不問別人。“因為做作業的目的不僅是鞏固課堂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人的科學思維能力”。
在他看來,如果遇到難題就去問老師或同學,聽完別人的講解后,看起來自己也會做了,但是這道題依然“算是白做了”,因為“思維沒得到訓練”。
多年后,他告誡年輕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是在平時做作業中訓練出來的,每獨立完成一次作業就會得到一次思維訓練,久而久之思維能力就會提高。
接觸社會百業,不要死讀書
李曙光院士的中學時光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年代。學校貫徹勤工儉學方針,在學業的間隙,他們曾到華北縫紉機廠的大爐班當鑄工,用18磅的大錘砸鐵塊,忙完一個上午,吃飯時端著碗的雙手顫個不停;下午下班洗澡時,衣服一脫,全身都被鑄鐵的黑沙子染黑了。艱苦的勞動使他體會到當工人之不易。
周末他還在勸業場商店當過售貨員,不打算盤用口算,一站就是8個小時。他甚至還到公安局偵查科當過助手,幫助破案,才知道“原來破案并不像小說寫的那樣”。
“做什么事情都有它艱苦的一面,也有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規律”,回首青蔥歲月,李曙光感慨接觸社會百業,能夠“對整個社會建立起一個系統的認知,而不是只會讀死書”。
當時中學的體育教育要求每個學生的體育成績都通過“勞衛制”標準(即學習蘇聯的“準備勞動與保衛祖國體育制度”),需要堅持鍛煉才能達標。
校園里,體育中的佼佼者比學習上的尖子生更受同學歡迎。那時李曙光每天早晨要跑步鍛煉,下午4點半放學后還要鍛煉一個半小時,如踢足球,練體操,或練舉重,直到晚6點吃晚飯。
李曙光至今感念,上小學時自己身體很弱,經常扁桃腺發炎導致高燒。經過中學階段的鍛煉,身體素質顯著提高,扁桃腺再也不發炎了,“使我能健康地高強度工作50多年”。
射擊場上的寶貴一課
射擊場上的一段往事讓李曙光終生難忘。
高二那年,喜歡運動但是跑跳能力不強的李曙光,憑著好視力和臂力的優勢,進入學校剛剛成立的射擊隊,“頭一次光榮地擠進了校隊”。
不久,李曙光代表學校參加了天津市舉辦的射擊比賽,參賽項目是無托小口徑步槍臥姿50米射擊比賽。按照規定,“10發打夠85環就能申報國家三級運動員”。
賽場上的李曙光沉著冷靜,每打完一槍就把彈殼放到靶紙相應位置,觀察彈著點距靶心偏離多少,思考著下一槍該如何修正。他前面的9槍打出了83環的好成績——多數都是9環,甚至還有10環。
就在此時,他思想上開起小差,想著最后一槍隨便打個二三環就穩拿三級運動員了,心里美滋滋的,于是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托槍的手再也穩不住了。因為時間到了,他慌忙中扣動扳機,眼前的一幕卻讓他瞠目結舌——這決定成敗的最后一槍,子彈脫靶了。
就這樣,李曙光與近在咫尺的榮譽失之交臂,這也成為他青少年時代最“慘痛”的一次教訓。
此后的人生道路上,他總是時時警醒自己,“做任何事情不能有私心雜念,不能過于注重個人名利,不然思想就會不專注,做事就會出問題”。
專業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高考前的一段插曲似乎是一首命運跌宕的“交響樂”。
高三下學期,學校獲得兩個留蘇預備生名額,校長找李曙光和另外一名同學談話,按照要求,需要一人報文科一人報理科。這讓兩個理科生一時無從取舍。
李曙光主動打破僵局,選擇了文科。他將數理化放在一邊,找來歷史、地理課本抓緊復習。
天意弄人。備考一月有余,校長突然找到他:“中蘇關系緊張,文科留蘇計劃取消了。”因此,李曙光還要參加國內高考。校長讓他自己選擇文理科。
此時,距離高考只剩下一周時間。五味雜陳的李曙光決定還是要考理科??焖購土暤乃?,“第一天看物理,第二天化學,第三天數學……最后一天休息”。
這個“玩笑”成為檢驗李曙光平時學習效果的“試金石”。多年后,李曙光在大學校史館看到了自己當年的高考成績單——物理100分(滿分),化學92分。
高考填報志愿時,李曙光的理想是將來做個飛機設計師。初二那年起,李曙光加入天津少年之家航模小組,這成為中學時代最大的愛好。
高考前,他計劃第一志愿報北航,但中學校長建議他考慮報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空氣動力學領域權威錢學森先生擔任成立不久的中科大力學系主任,他毫不猶豫地將第一志愿改為中國科大。
彼時中國科大在天津招生不填專業,考生要服從分配。為了招生老師能將他分到力學系,在其后的4個志愿中,李曙光一律填報航空院?;蚝娇諏I。
當他興高采烈地到中國科大報到時,卻被告知:他被錄取到地球化學專業。“自己本想上天,這下入地了。”夢想化為泡影,李曙光徹夜難眠。
最后,有兩個理由說服了他,使他最終選擇了服從分配。
一是中國科大的專業設置都是國家急需的,“國家需要航空事業,也需要地球化學”,他作為中共預備黨員應當服從國家需求。
二是,自己對于航空的愛好,其實也是源于參加航模組后有了深入了解,才慢慢培養出興趣。“現在對地球化學沒興趣,恐怕是因為不了解,今后通過學習,對地球化學了解了,也可能產生興趣”。
“所謂專業興趣并非天生而來,也可以通過學習和鉆研培養出來。”從此他擺正心態努力學習,1963年還被評為中國科大首屆優秀學生。
“成就感是產生和鞏固興趣的重要因素。”李曙光說。
1976年開始的國家鐵礦科研會戰中,李曙光任中科院鞍山-本溪鐵礦科研隊弓長嶺黑富礦科研組長。當時“弓長嶺東南區深部是否存在富礦”有爭議,李曙光提出“用多元統計的數學方法作一個弓長嶺富礦體的空間演化趨勢面分析”,來判斷東南區深部是否存在富礦體及存在部位。
李曙光的研究預測了該區第25勘探線負500米處存在富礦。這一預測結果被當時的國家冶金部接受,并調千米鉆進行鉆探驗證。結果就在他預測的位置上,一鉆打出了13米厚的富礦層。
“那一刻才真正感覺到,我還能用地球化學方法為國家做點事。”學有所用,巨大的成就感讓李曙光對專業研究產生了更大的興趣,從此掀開了科研人生中不斷綻放光彩的新篇章。(雷宇 劉振興)
標簽: 李曙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