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翻譯及原文
《石壕吏》譯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來強征兵。
【資料圖】
老翁越墻逃走,老婦走出來應付差役。
差役吼得是多么兇狠啊!老婦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憐啊!
(作者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鄴城服役。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剛剛戰死了。
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老婦我)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
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改嫁,(他母親)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讓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趕快到河陽去應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消失了,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聲。
(詩人)天亮臨走的時候,只同那個老翁告別。(老婦已經被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原文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主題思想是什么?
《石壕吏》的主題思想是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表達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刻同情。
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杜甫在創作這首詩時,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真實記錄和再現了戰爭之下普通小民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唐朝統治者的無能和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中將抒情和議論寓于敘事之中,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風格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郁,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范之作。
此外,《石壕吏》的主題思想也被解釋為表彰、弘揚民族英雄、英勇軍人的堅貞不屈、守衛疆土、保衛祖國的精神。這是郭沫若在創作中表現出的對忠誠勇敢、不畏艱險、盡職盡責守衛國家疆土的軍人的贊美。然而,這種解釋與杜甫的原意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杜甫的詩作更多反映的是戰爭給普通百姓帶來的苦難,而非歌頌軍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