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泥濘路,進村訪貧苦。暑假期間,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26人沿著“時代楷模”黃文秀的扶貧路,深入百色貧困山區采訪調研,切身體驗了“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的情懷。
而在課堂上,由學院院長鄭保衛主講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學習輔導報告,激蕩了千名新聞學子的腦和心。“很難想象往日深感晦澀的思想,在老師的實踐經歷中變得這般生動有趣。”2018級研究生曹欣桐如是感嘆。
新聞專業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面對這個時代課題,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打破課堂壁壘,打通課外課內“兩個課堂”,將實踐分層、分階段、分內容,用沉浸式“立體教學”讓理論落地,在廣闊天地間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成風化人。
為破解新聞理論教育“無學”困境,學院摒棄照本宣科、走馬觀花,讓學生知曉、思考、踐行并孵化成果。“我們竭力擊碎理論教學‘乏味’的標簽,讓教學從課堂走向廣闊天地,在實際環境中思考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書記唐興說,必須打破課堂壁壘和桎梏,讓新聞教學更加立體。
記者隨機走進一間新聞教學課堂,一場“讀報評報”分享會正在進行,提問聲、討論聲此起彼伏。這是學院實踐型精品課程“開放式讀書教學活動”的子活動,亦是廣西大學每一位新聞學子的必經環節——報紙不僅要“讀”還要“評”,讀報、評報已經成為學生提升業務能力的主渠道。“讀報不僅能獲取信息,也能在新聞作品中理解如何在新聞工作中踐行理論。”2018級研究生李榕彬說。
5年前,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與廣西大學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以此為契機,學院創新開展“開放式讀書教學活動”,通過“讀書報告”評選、讀書晚會等子活動,將讀書和理論實踐串聯形成閉環,實現了循環教學,還衍生出微博話題分享“今天你讀馬克思了嗎”,以及讀一本原著、寫一篇調研報告、做一次志愿活動等令學子大呼有效又有趣的課外實踐品牌。
培養“新聞四力”,須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學院充分結合地域特色,定期組織學生實踐團前往邊境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開展調研,在新聞實踐中學思踐悟。
今年暑假,學院組織“延安紅色新聞溯源之行”實踐隊伍踏上紅色熱土延安,跳出課堂,深入基層,感知家國責任與擔當,其間分別在延安大學和延安新聞紀念館設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踐教學基地”。隊員周子勵感慨地說:“仿佛自己也歷經了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實踐是學以致用的最佳途徑。教育不僅要在課堂育人,更要在廣闊天地間育人,讓學子學有所成,讓教育遍地開花。”學院黨委副書記銀健告訴記者,近年來,學院以部校共建為契機,保障學生實戰有器材、實踐有平臺,積極開展校媒協同,成立了廣西新媒體實驗室,致力于讓理論與實踐實現無縫對接。一批學生作品在全國競賽中斬獲大獎,一批學子走上新聞崗位即成為骨干,學院也因此入選2019年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
標簽: 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