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走近2022年“寶武杯”全國杰出中小學中青年教師金獎獲得者中國教育報刊社寶鋼教育基金會主辦
扎根三尺講臺,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從教25年來,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教師陳明青執著于上好思政課,探索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學,促進學生生命的滿足和發展。
“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最美教師”、“寶武杯”全國杰出中小學中青年教師金獎……每一次獲得榮譽,陳明青都把它當作一種動力和鞭策,激勵自己不斷前行。
“學生并不缺乏接收信息的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就在于給予他們思辨的能力?!标惷髑嗾f,“因此,像我這樣的思政課教師任重而道遠。”
用情激活課堂,讓學生接受全方位教育
“從小喜歡看報紙聽新聞的我,當時不知哪兒來的勇氣,背著父母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放到了第一志愿?!标惷髑嗯c思政課教師的緣分,從填報高考志愿的那一刻起便開始了。
如愿進入心儀的專業,大學四年收獲滿滿。1998年7月,陳明青大學畢業,毅然選擇留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來到華東師大一附中,成為一名高中教師。
初入行時,陳明青帶著一肚子的學問想要“灌輸”給學生,可學生并不買賬。思政課堂可以更有趣一些嗎?陳明青開始了探索,她把影視資源片段引入課堂,還讓學生們嘗試角色扮演、情景表演。
好的影視片段用細節刻畫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干巴巴的講述更有力量。學生由于成長環境所限,靠想象往往不能還原當時的歷史情境。通過情景表演,學生會發覺歷史人物是有血有肉的,是他們可以模仿、可以觸碰的人物,他們會覺得英雄不再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漸漸地,影視片段表演成了學生們最喜歡的教學環節。
不僅如此,陳明青還發現教材中不少案例和素材在歷史、語文等其他課程中也會講到,能不能整合借力?于是,她又聯合其他學科教師一起備課,開展“跨學科內容設計”。
“學生首先是個完整的人,應當接受全方位教育。跨學科教學讓學生覺得學科之間是貫通的,可以從不同維度、不同范圍、不同層級上進行全方位教育,更接近‘三全育人’目標了?!标惷髑喾治?。
用心點亮課堂,讓生命點燃生命
課堂生動了,如何才能讓學生更有“收益”,真正提升育人的實效?
“思政課要給學生的其實不是那點材料和故事,而是要通過這些載體,傳達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标惷髑嗾J為,教師要在實踐中“生成”課堂,引導學生成長。
“新發展理念”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一講。為了講好這一課,陳明青帶著學生“到理論的誕生地講理論”。在“兩山”理念發源地浙江安吉余村,她給學生們分派了一項任務:分小組采訪年長的村民。
學生走到村里和老人們交談的時候,有了許多新的發現和思考:一組學生注意到,余村幾乎每個農戶的家門口都掛上了“念黨恩”的小牌子;一組學生到附近的黃杜村探究茶產業發展時了解到,農民脫貧后將1500萬株白茶苗和栽培技術無償捐給貴州,“先富帶動后富”……一次訪談下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些關鍵詞已經內化于學生心中。
陳明尊重學生的“先行理解”,總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充分體驗。
學習人大、政協制度之后,陳明青組織學生開展模擬人大、模擬政協活動。議案提案從哪里來呢?她引導學生從周圍的生活中自主選擇課題調研。
有學生選擇調研區域內殘疾人無障礙設施情況,陳明青讓學生不要用調查問卷的形式,而是把自己的眼睛蒙起來走走看,旁邊的同學扶著他,一邊走一邊記錄下來哪里的盲道“斷頭”了、附近是否有無障礙衛生間等。
有一次,陳明青讓畢業班學生在小紙條上寫下對思政課的感受,其中一張紙條上寫著:“用生命點燃生命。”這名學生說,陳老師的思政課為他推開了一扇窗,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
用智慧打造課堂,讓學科知識彰顯育人價值
“思政課其實是帶給學生一種方法,一種如何面向世界的方法。這種方法對他們的影響不是一時的,而是很長一段時間的,這也是學生生命發展所需要的?!标惷髑嗾J為,教師在課堂上要準確捕捉到學生的“生成”,并將其作為指向教學目標的課程資源。
讓學生的“生成”變成學生的“收益”,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課堂上駕輕就熟的背后,是課下無數的努力和深厚的積淀。
“上了20多年課,每次都有上第一課的‘小緊張’。每一節課我的學生不同,我會相應修改教案。前一個班星期一上,后一個班星期五上,這一周可能還有新的事情發生,社會、學生的關注點變了,我會想是不是要重新備課?!彪m然已經是特級教師,陳明青卻常說,自己始終處于“本領恐慌”中。
如何解決“本領恐慌”?陳明青的回答是——讓“奔跑”成為教師專業學習的常態。
陳明青是上海市第一期德育實訓基地(思想政治課方向)、第三期上海市名師后備基地政治二組的學員,10多年來一直在市級專業發展團隊里浸潤學習。如今,她已經成為第四期“雙名”工程攻關計劃主持人,卻依舊把“基地”學習看作是難得的挑戰和歷練。
在基地帶教青年教師,同一節課她會聽3遍。
“我覺得我們更是一個共同體?!痹陉惷髑嗫磥恚鎸π聲r代中接踵而來的“新”,單個教師的力量有限,只有大家形成合力,在業務上、精神上互相扶持、支撐、鼓勵,改進既有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學。
《中國教育報》2023年08月25日第1版
標簽: